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李秀兰:讲台后的水袖人生

时间: 2025-09-25 10:0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李老师叫什么

李秀兰:讲台后的水袖人生

东街小学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进教室时,总能看到李秀兰老师握着粉笔的手腕轻轻一抖。这个习惯性的兰花指,让黑板上的汉字都染上了戏曲的韵律。走廊里追打的学生们经过五(3)班窗边,常被教室里突然响起的《牡丹亭》唱段绊住脚步——李老师又在用昆曲教古诗了。

一、三尺讲台的水磨腔

李秀兰的教案本里夹着泛黄的工尺谱,那是她当民办教师时用钢笔誊抄的。1987年在皖南乡村小学,她发现孩子们背课文总打磕绊,却在庙会戏台前能把整本黄梅戏词记得烂熟。那个春天,她把《游园惊梦》的曲牌填上《岳阳楼记》的句子,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参差不齐却生机勃勃的吟唱。

如今在多媒体教室,李老师独创的戏曲教学法早已系统化。讲《将相和》时蔺相如的唱段用老生腔,廉颇的念白配花脸韵;教《游子吟》就带着学生走圆场步,手中的粉笔化作游子远行的马鞭。教导主任统计过,经她改编的37篇课文,学生平均记忆率提升42%。

二、社区戏台的霓裳羽衣

虹桥社区的周末剧场总飘着栗子糕的香气。李老师带着梨园新苗社团的孩子们在这里办了六年公益演出。78岁的王阿婆记得清楚,去年重阳节,小孙子扮的杨子荣亮相时,台下轮椅上的老人们巴掌拍得通红。那些总在棋牌室消磨时光的退休教师,现在每周三下午准时聚在活动室跟着李老师压腿、云手。

戏服箱里整整齐齐码着孩子们捐的旧被面改的披风,矿泉水瓶盖串成的点翠头面。社区工作人员发现,自从有了这个戏曲角,广场舞音响的分贝都降了三分——好些阿姨转投了水袖班。

三、文化根脉的薪火相传

李老师的微信收藏里存着287段学生发的练功视频。毕业生陈浩在剑桥读博期间,依然每周上传一段新学的京剧唱腔;留守儿童的莉莉把奶奶的围裙改成戏服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十万点赞。这些画面让李老师想起自己师父临终前的话:戏要活在人的日子里。

今年校庆,白发苍苍的李老师带着四代学生同台。当稚嫩的童声与苍劲的老腔共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家长们忽然明白了:那些他们曾以为没用的唱念做打,正在孩子们的生命里种下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。

梧桐树影爬上教学楼西墙时,李老师办公室仍飘着《长生殿》的笛声。窗台上那盆兰草抽出了新芽,在暮色中轻轻摇曳,恰似水袖划过岁月的弧度。或许教育的真谛,就在于让文化传承化作这般不着痕迹的日常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