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刘明简介
戏曲是刻在骨子里的魂
七月末的江南暑气正盛,在城东老茶馆的后台,刘明对着斑驳的镜子仔细勾画脸谱。金红油彩顺着狼毫笔尖游走,在眼角挑出凌厉的弧度,指尖划过镜框上那道歪歪扭扭的刻痕——那是他七岁时第一次登台留下的印记。
**一、锣鼓声里的童年**
刘明的戏曲启蒙始于祖父的藤椅旁。每逢梅雨时节,临河的老宅里总会飘着檀香,祖父的半导体收音机咿咿呀呀放着《霸王别姬》。五岁的小男孩趴在八仙桌上,看祖父用竹筷蘸着茶水教他比划云手,木地板上的水渍蜿蜒成虞姬的水袖。
十二岁那年,少年宫京剧班来校选拔。面试教室里,当其他孩子还在机械地背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,刘明突然一个鹞子翻身,把书包带甩成马鞭,硬是把《萧何月下追韩信》演成了满堂彩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那个汗湿了校服衬衫的男孩,眼睛亮得像是要烧穿屋顶的日光灯管。
**二、水磨腔里的青春**
大学迎新晚会上,当刘明穿着自制的改良靠旗亮相时,整个礼堂的00后新生都举起了手机。有人戏称这是文学院的出土文物,但当《定军山》的西皮流水响起,那些调侃渐渐变成了此起彼伏的叫好声。散场后,三个戴着耳钉的摇滚青年堵在后台,求教怎么把老生唱腔揉进重金属。
毕业进入出版社工作后,刘明成了朝阳区戏曲票友会的秘密武器。每周三晚上,他都要跨越大半个北京城去南锣鼓巷的小剧场。有次校对书稿耽误了时间,他硬是穿着西装革履在末班地铁里练圆场步,惹得安检大姐以为遇到了行为艺术表演。
**三、霓裳影里的传承**
去年重阳节,刘明在社区组织的银发戏曲班出了名。七十三岁的王奶奶头回学甩水袖,把老伴的降压药瓶当道具抛了出去。刘明连夜改编《拾玉镯》,把喂鸡、穿针的程式动作改成量血压、打太极,老人们学得笑声不断。现在每天清晨,小区花园里总能看到举着绸扇比划云步测血糖的老街坊。
今年春节,刘明带着徒弟们在老城墙上办起了沉浸式戏曲快闪。当《游园惊梦》的笛声撞上无人机灯光秀,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挤进观众圈,几个金发碧眼的游客跟着锣鼓点跺脚打拍子。戏至酣处,城砖缝隙里钻出的野蔷薇随风摇曳,恍若杜丽娘的水钻头面在夜色里闪光。
幕布落下时,刘明总会想起祖父临终前的话:戏是假的,情是真的。如今他在社交媒体有二十万粉丝,但最珍视的仍是藤箱里那套褪色的练功服——袖口磨破的地方,还留着少年时偷偷缝补的歪扭针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