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吕伟简介
水袖藏乾坤:戏曲传习者吕伟的三十年痴守
六岁那年,吕伟第一次跟着爷爷挤进县城戏院。斑驳的朱漆廊柱间,旦角的水袖掠过他头顶,金丝绣的牡丹在汽灯下泛起涟漪。这个江南小镇少年的人生轨迹,从此与千年戏曲文化紧紧缠绕。
**一、戏台下的启蒙**
昆山周庄镇石板巷深处,吕家老宅的天井里总飘着吴侬软语。吕伟的祖父是镇上最后几位能唱全本《牡丹亭》的老票友,每逢梅雨时节,老人家就会取出珍藏的工尺谱,在潮湿的空气里哼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。小吕伟蜷在竹椅上,看斜雨顺着瓦当滴落在青苔石阶,竟把《游园惊梦》的曲牌记了个七七八八。
**二、寻艺路上的求索**
1998年苏州昆剧院招收学员的消息,让备战高考的吕伟辗转反侧。他瞒着父母带着手抄的《长生殿》曲谱参加选拔,当携手向花间的唱腔从少年变声期的喉咙里迸出时,主考的笛师惊觉这个考生竟无师自通了昆曲特有的橄榄腔。三年科班生涯,吕伟每天清晨五点对着拙政园的荷花池练嗓,水磨腔伴着露珠在荷叶上滚动,渐渐打磨出珍珠般的光泽。
**三、破茧成蝶的坚守**
2015年元宵夜,台北戏曲中心座无虚席。吕伟饰演的柳梦梅在拾画叫画一折中,将生宣画轴徐徐展开的三十七个眼神变化,让台下老戏迷想起民国年间的传字辈艺人。散场时,九十高龄的顾传玠弟子拉着他的手哽咽:这脉香火到底没断。如今他创办的青芽戏曲社已培养出二十多位专业演员,每周四的公益演出总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。
从周庄老宅到世界舞台,吕伟始终记得祖父的话:戏是熬出来的,就像镇上的万三蹄,急火攻不出这般酥烂。当他在高校讲座时展示收藏的二百多件戏曲文物,学生们惊异地发现,那些泛黄的戏单上,票价永远标注着大洋贰角——这是老辈人坚守的体面,也是传统艺术最珍贵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