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李老师简介
三尺讲台外的戏痴人生——记戏曲传习者李淑华
在城东实验小学的晨光里,时常会飘来一缕清亮的戏腔。循声而去,总能在四楼拐角的音乐教室里,看见李淑华老师身着素色旗袍,带着孩子们练习《牡丹亭》的身段。水袖起落间,这位执教三十载的语文教师,将戏曲艺术的种子悄悄播撒在孩子们心田。
**粉墨初识**
四十年前的老城戏园子里,总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扒着后台的雕花木窗。八岁那年,李淑华被戏班主发现躲在后台描摹戏服纹样,破例收作小跟包。她至今记得师傅的话:戏是细功夫,要像绣花一样往骨头里刻。天不亮就跟着师兄们吊嗓子,蹲马步时头顶的水碗要纹丝不动,这样的童子功练就了她眉眼间流转的戏韵。
**讲台上的游园惊梦**
自1993年站上讲台,李淑华就尝试在语文课上融入戏曲元素。讲《将相和》时带着学生排演折子戏,教《长恨歌》时示范贵妃的云手回眸。2015年她推动成立小梨园社团,每周三下午的排练成了校园最热闹的时光。去年中秋诗会,孩子们演绎的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让台下家长红了眼眶,传统戏曲的种子在稚嫩的唱腔里悄然萌芽。
**市井间的文化行者**
退休后的李淑华更忙碌了。社区活动中心每周四雷打不动的戏曲课,公园凉亭里自发组织的票友会,都能看见她素衣执扇的身影。去年重阳节,她带着老年大学学员在护城河画舫上演《白蛇传》,乌篷船头的水袖与粼粼波光相映,成了朋友圈刷屏的盛景。她说:戏要活在市井烟火里,才接得住地气。
如今六十二岁的李老师,依然保持着清晨练功的习惯。晨曦中,她对着院角的石榴树走圆场,惊起几只早起的麻雀。窗台上摞着泛黄的工尺谱,案头摆着正在改编的儿童版《梁祝》。当问及传承戏曲的秘诀,她轻抚腕间戴了四十年的檀木念珠:哪有什么诀窍,不过是把日子过成戏,把戏融进日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