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水袖起落间百年黄梅声——寻访黄梅戏传人李三姐的故乡

时间: 2025-09-25 10:0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李三姐是哪里人

水袖起落间百年黄梅声——寻访黄梅戏传人李三姐的故乡

沿着皖河逆流而上,穿过层层叠叠的油菜花田,在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,青砖黛瓦的巷子里总能听见婉转的黄梅调。这里便是李三姐的故乡,也是孕育黄梅戏的千年戏乡。

一、古戏台下的启蒙

石牌镇中央的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每逢农历三月三,斑驳的戏台便会披红挂彩。幼时的李三姐总爱挤在竹椅板凳间,看台上旦角莲步轻移。她记得最清楚的,是七岁那年严派传人潘璟琍在此唱《女驸马》,水袖翻飞时带起的栀子花香,与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好声酿成了最醉人的乡愁。

镇东头的老茶馆里,至今还摆着李三姐爷爷留下的三弦。当年戏班走场缺个琴师,老李头抱着祖传的蟒皮三弦就上了台。这份血脉里的戏曲基因,让三姐五岁就能踩着板凳学《打猪草》的身段,十岁已能把《小辞店》的悲欢离合唱得催人泪下。

二、戏乡走出的守艺人

2010年黄梅戏入选非遗名录时,李三姐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。都市的霓虹没能留住她,毕业典礼第二天她就背着行囊回到石牌。在镇文化站的阁楼上,她带着十几个留守孩童,把方言俚语编成新戏码。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唱着正月里来正月正,恍若百年前草台班子的薪火相传。

去年中秋,三姐带着新编的《皖河谣》登上省城大剧院。舞台设计别出心裁地复原了石牌老街的样貌,当虚拟投影的油纸伞在黄梅调中次第绽开时,台下坐着的老戏迷们悄悄抹起了眼泪。谢幕时三姐特意换上母亲手绣的戏服,衣襟上歪歪扭扭的并蒂莲,正是传统与现代最美的交融。

三、生生不息的传承

如今的石牌镇,明清古戏台与VR戏曲体验馆比邻而居。每周三傍晚,三姐都会在抖音直播间开课,镜头前她耐心分解着云手的十六种变化。最让她欣慰的是,去年报考县黄梅戏校的孩子里,竟有三分之一是00后的城里娃。

今年春社日,三姐带着戏校学生在皖河边举办沉浸式实景演出。当《天仙配》的唱腔随波光荡漾,对岸的油菜花海里突然亮起星星点灯的无人机,拼凑出戏曲之乡四个大字。这新旧的交响,恰似黄梅戏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

暮色中的石牌镇又飘起细雨,万年台上的黄梅调穿过湿漉漉的青石板路。李三姐正在后台给孩子们勾脸,笔锋流转间,仿佛能看见严凤英、王少舫等大师的影子在油彩中若隐若现。这座长江边的千年戏乡,正用最鲜活的姿态续写着梨园传奇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