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河南人在广西
《桂江边的豫韵》
清晨六点,桂林正阳街的青石板还浸着夜雨。老茶楼二楼飘出高亢的梆子声,惊飞了屋檐下的灰斑鸠。赵春生对着斑驳的穿衣镜勾完最后一笔剑眉,桂剧团的黄师傅端着茶缸踱进来:赵老板,您这段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拖腔,倒像漓江九曲十八弯呐。
**一**
五年前那个闷热的七月,赵春生带着豫剧团在南宁演出。散场时有个桂林老倌攥着汗湿的戏票挤到后台:您这出《朝阳沟》的哭腔,像极我们彩调剧里的'哭板'。这话像颗种子,在他心里生了根。剧团解散后,他竟鬼使神差留在了广西。
七星岩下的米粉店常能看见他。案板上酸笋的辛辣里,他给桂林老板比划豫剧的云手:您瞧这手势,像不像漓江上的渔鹰展翅?说着忽然甩个鹞子翻身,惊得竹簸箕里的干辣椒簌簌作响。
**二**
每月十五,漓江剧院的后台总堆满红心火龙果。这是柳州票友老周特意托班车捎来的。豫剧社二十来人,倒有八个地市的老乡:南宁开出租的小王唱黑头,北海卖海鲜的李姐扮青衣,最绝的是百色来的高中生妞妞,能把桂剧的咿呀腔揉进豫西调。
去年中秋在象鼻山办露天戏台,开演前突降暴雨。观众们撑着伞不肯走,赵春生把《花木兰》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改成了桂柳话。雨幕中忽有个苍老的声音用豫剧接了下句,循声望去,竟是郑州来旅游的戏曲学院教授。
**三**
如今在叠彩山下的老茶楼,每周三都能听见奇特的混搭:豫剧的枣木梆子敲着桂剧的过门,桂林话的念白押着河南坠子的韵脚。上个月排新戏《刘三姐会包公》,黄师傅设计了个壮锦水袖——靛蓝土布染就的六尺长袖,甩起来宛如漓江碧波。
清明回郑州探亲,赵春生在高铁站听见熟悉的乡音。两个扛着编织袋的大叔用豫剧调子哼《刘三姐》,他心头一热,摸出手机放起桂剧《打金枝》的片段。三个河南汉子的笑声惊飞了站台的鸽子,羽翼掠过桂林北站的站牌,融进暮春的细雨里。
(完)
后记:某日路过解放桥,见豫剧社在榕树下教孩子们唱戏。桂林小把爷字正腔圆的辕门外三声炮,竟比郑州的娃娃还多几分南岭的清脆。忽然明白,戏曲原不是扎根故土的植物,倒像漓江上的竹筏,载着千年的悲欢,漂到哪里都能开出一江的涟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