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老刘是哪里人
《小巷深处觅乡音:老刘的戏与根》
清晨五点,安庆大南门街的青石板还泛着潮气,梆子声便穿透薄雾悠悠荡开。临街的朱漆木门吱呀一声,老刘拎着竹壳暖壶踱出门槛,藏青布鞋踩过门墩上斑驳的黄梅阁三字,惊醒了蜷在墙根的虎斑猫。
刘老板,今儿唱《天仙配》还是《女驸马》?包子铺王婶掀开蒸笼,白雾里飞出句带着葱油香的安庆官话。老刘不答话,只把暖壶往八仙桌上一搁,对着巷口的振风塔亮开嗓子: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——,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乱飞,倒应了下一句绿水青山带笑颜。
这个把黄梅调揉进骨子里的老汉,二十年前却是上海外企里的刘总监。那年女儿高考结束,他带着妻女回菱湖老家探亲,正赶上安庆黄梅戏艺术节。当严凤英的《小辞店》从老式留声机里淌出来时,五十岁的老刘突然就着搪瓷缸里的炒米茶哭成了泪人——他想起儿时伏在爷爷膝头,听老人用嘶哑的嗓子哼撒账东,好比周郎借东风的撒帐调。
如今的南水关巷28号,三进老宅改成了宜城黄梅阁。天井里搭着杉木戏台,八仙桌摆着岳西翠兰,逢节气便挤满说着做么事好大事的街坊。有次省剧团名角丁同来喝茶,听见老刘教孩子们念白:这'怎不叫人泪双流'的'流'字,得带着江水的回旋劲儿,当场拍着大腿说:老哥你这安庆码头腔正宗!
去年腊月二十三祭灶,老刘带着戏班在倒扒狮街巡演。青砖墙上摇曳的鱼灯映着水袖,他唱到家住丹阳姓董名永时,忽然指着迎江寺飞翘的檐角:瞧见没?这九丈九的振风塔就是咱们的定音鼓,长风过塔孔,吹的都是黄梅调的气口。
暮色渐沉,戏迷们追着问老刘籍贯,老汉摸出铜烟杆敲敲黄梅阁门框:九头十三坡走遍,不如振风塔下听水音。有人瞥见门楣暗处嵌着块怀宁字样的老砖,刚要开口,巷尾飘来油煎毛豆腐的香气,混着老刘新起的唱腔,把答案酿成了江风里的酒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