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梨园巷里的角儿姨——民间戏曲圈的温情密码

时间: 2025-09-24 14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老大姐叫什么

梨园巷里的角儿姨——民间戏曲圈的温情密码

在江南的深巷戏台前,总能看到几位银发盘髻的妇人。她们随身携带的竹篮里,紫砂壶温着茉莉香片,绣花手帕包着酥皮点心,每当锣鼓点起,那声好!定是她们最先喝出。这群把戏台当家的老太太,在戏曲圈里有个人人皆知的雅号——角儿姨。

**一、称谓里的江湖规矩**

角儿姨这个称呼藏着梨园行的门道。早年戏班规矩森严,旦角称姐,青衣唤姑,唯有最受敬重的票友才能冠以角儿字头。李香兰老人至今记得,五十年前在长安大戏院后台,梅兰芳先生亲手递给她一盏盖碗茶,笑称:这位姨太太的《贵妃醉酒》,倒有七分程派风骨。自此,程派角儿姨的名号便在票友圈传开了。

**二、幕布后的定海神针**

在苏州评弹团,78岁的周月仙是出了名的戏篓子。她的蓝布衫口袋里永远揣着牛皮纸包的话梅糖,哪个年轻演员嗓子发紧,准能收到两颗。当年严凤英唱《天仙配》,后台就备着我阿爹熬的枇杷膏。周姨说着,掏出个珐琅小盒给正要登台的小生润喉,戏比天大,可人得先舒坦了才能唱好戏。

**三、流动的戏曲博物馆**

北京湖广会馆的茶房里,九十岁的金凤銮正给年轻人说戏。她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水袖的走势,忽然起身示范了个卧鱼身段,惊得茶博士差点摔了铜壶。民国三十七年,孟小冬唱《搜孤救孤》,余叔岩先生就站在这个位置说戏。金姨指着花窗下的青砖地,那时节,这地上洒的都是戏迷们抛的银元。

**四、跨世代的戏曲脐带**

去年重阳节,绍兴小百花剧团收到份特殊礼物——三十八套手绣戏服。这是长三角十二位角儿姨耗时三年完成的杰作。领头人陈桂枝戴着老花镜,在蟒袍下摆绣完最后一针莲花:我们这把年纪,上不得台了,可总得给后辈留点吃饭的家伙什。针脚里藏着她六十年看戏的体悟:旦角的褶子要缀流云纹,武生的靠旗得绣火焰边。

当剧场灯光次第亮起,角儿姨们总会悄悄退到廊柱阴影里。她们不需要追光,因为那些婉转的唱腔里,早融进了她们一生的痴迷与守候。这些白发戏痴用皱纹编织着流动的戏文,让传统戏曲在民间始终保持着温热的呼吸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