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河南人在桂林
《漓江边响起河南梆子》
清晨五点半的訾洲公园,漓江上的晨雾还没散尽,一段高亢的豫西调突然划破寂静。穿着灰布衫的张明生踩着露水浸润的青石板,吊嗓子的声音惊起几只白鹭。这位来自周口淮阳的六旬老人,在桂林的山水间执着地守护着家乡戏韵。
**一、流动的乡音**
桂林火车站东侧的河南面馆里,蒸笼腾起的热气裹着胡辣汤的辛香。老板李红霞把擀面杖往案板上一敲,梆子戏《花木兰》的唱段脱口而出,引得几个河南老乡端着碗跟唱起来。这座旅游城市里藏着三百多家豫籍商户,他们用改调的豫剧唱漓江渔歌,在米粉摊前哼河南坠子,乡音在异乡山水间生出别样韵味。
象鼻山下的戏曲角每周三最是热闹。桂林市豫剧社的成员们把二夹弦、坠胡摆在溶洞溪流旁,河南梆子的刚劲遇上桂林山水的婉约,竟意外和谐。本地票友王伯说:起初觉得豫剧太铿锵,听久了倒像漓江遇着黄河水,别有一番滋味。
**二、戏台搭在榕树下**
穿山公园的老榕树下,张明生带着徒弟们支起流动戏台。他们用桂林话改编《朝阳沟》唱词,把亲家母你坐下改成亲家母你喝油茶。当银环唱到漓江的水清又清时,围观的人群里爆发出会心的笑声。二十年坚持,这个露天剧场成了跨文化的驿站。
豫剧社最年轻的成员是漓江女儿黄小曼。这个壮族姑娘能用地道的河南话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当初觉得豫剧像打雷,现在听不到反觉空落落。她在抖音直播豫剧教学,粉丝里既有河南老乡,也有学唱中州韵的本地青年。
**三、山水间的文化年轮**
每月初一的七星岩溶洞里,豫剧社的弦索声在钟乳石间流转。地质学家说这些岩层形成用了三亿年,而梆子戏的声波正轻轻叩击着时光。张明生教小孙女唱戏时总说:咱河南人的根在黄河,魂在桂林的青山绿水间也能长出枝桠。
去年重阳节,两江四湖的游船上办起了豫桂戏曲汇演。桂剧的水袖与豫剧的靠旗在波光中交映,当《刘三姐》的山歌碰上《花木兰》的唱腔,甲天下的山水成了最广阔的戏台。文化馆老馆长感叹:这比任何申遗报告都生动。
夜色中的解放桥头,豫剧社的夜场戏正要开锣。张明生对着江心明月甩了个云手,梆子声起时,他恍惚看见黄河浪涌入了漓江碧波。这个河南老汉不知道,他坚持了二十年的乡音,早已在喀斯特峰林间长成了新的文化年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