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东莞老街里的豫韵乡音:一群河南人的戏曲江湖

时间: 2025-09-24 10:00:01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河南人在东莞

东莞老街里的豫韵乡音:一群河南人的戏曲江湖

凌晨四点的东莞东城老街上,一扇贴着褪色门神的木门里传出清亮的梆子声。王爱霞把最后一把芝麻叶丢进沸腾的汤锅,灶台上的蒸汽与院子里的晨雾交融。这个来自周口鹿邑县的早餐店老板娘,正和着豫剧《朝阳沟》的调子揉面,案板上白面纷飞,恍若三十年前在老家麦场听戏的光景。

一、城中村里的梆子声

在东莞南城某个老旧小区的架空层,每周三傍晚都能见到这样的场景:三十几个河南老乡围着褪色的红绒布幕布,电工李建国用改锥敲击铁皮水桶充当堂鼓,超市理货员张美兰把晾衣杆横架在板凳上权作二胡琴杆。他们在这里复刻着记忆中的豫剧舞台。

俺们这叫'四不像戏班'。说话的是五金店老板赵铁柱,他珍藏的松香盒里放着从老家带来的坠胡琴弦,去年清明回商丘,特意把爷爷那辈传下来的梆子挖出来了。这些被机油浸润的铜器,在异乡的暮色里重新焕发生机。

二、荔枝林里的流动舞台

厚街镇某工业园后的荔枝林,每逢初一十五就会变身露天剧场。服装厂女工们用缝纫线把被单缝成水袖,仓库管理员用打包带编织髯口。当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腔响起,围观的广西打工妹会跟着哼唱,湖南籍保安用塑料桶打起节拍。

五十五岁的陈宝山是这里的总教头,他年轻时在漯河豫剧团跑龙套。如今他的戏箱是个蓝色工具箱,上层放着化妆品,下层塞满扳手和螺丝。给工友修热水器时听见谁嗓子好,准得拉他来两句《花木兰》。

三、新生代的乡音密码

在莞太路某写字楼里,95后程序员刘洋的电脑旁总摆着个釉面开裂的粗瓷碗。这是他奶奶从许昌老家寄来的戏碗,每当加班到深夜,碗里泡着的方便面热气升腾,手机里播放的《程婴救孤》总能让他想起儿时村口的草台班子。

年轻一代的河南人正在用新方式续写传统。虎门服装批发市场的直播档口,老板娘周晓雯边卖汉服边唱《白蛇传》,抖音账号豫见东莞已有三万粉丝;长安镇的河南菜馆里,大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微缩版开封勾栏瓦舍模型。

这些扎根岭南的河南人,在流水线轰鸣与都市霓虹的缝隙间,固执地守护着源自黄土地的艺术基因。当梆子声在珠江潮汐中响起时,他们用乡音构筑起跨越千里的精神原乡,让中原古韵在南国湿热的风中倔强生长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