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河南人骨子里都带着戏?中原大地的戏曲基因有多深

时间: 2025-09-24 10:00:01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河南人多吗

河南人骨子里都带着戏?中原大地的戏曲基因有多深

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——豫剧《花木兰》的经典唱段刚响起,郑州人民公园的一角便围满了人。几位白发老人闭着眼摇头晃脑,手指在膝盖上敲着节拍,年轻姑娘跟着手机里的伴奏轻声哼唱。这样的场景在中原大地上随处可见,戏曲早已融入河南人的呼吸之间。

一、中原戏韵千年不绝

河南戏曲的根脉深扎在商周礼乐之中。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,舞字以人执牛尾的形象出现,印证着这片土地上最早的戏剧萌芽。北宋年间,汴京城里的勾栏瓦舍通宵达旦,《目连救母》连演七天七夜,百姓们端着胡辣汤看戏的盛况被孟元老写进《东京梦华录》。

豫剧、曲剧、越调、大平调等20余个剧种在此共生。禹州神垕镇的窑神庙会上,老艺人们至今保留着唱对戏的传统:两座戏台相隔百米,这边刚唱罢《穆桂英挂帅》,那边立即接上《程婴救孤》,锣鼓声能震落古槐树上的槐花。

二、田间地头都是戏台子

豫剧名家常香玉故居所在的巩义南河渡村,每逢农历三月三庙会,十里八乡的戏迷自带马扎聚集。75岁的王大爷凌晨四点就占位置:得听着《拷红》吃油馍才得劲。这样的民间戏班在河南有2000多个,农闲时节的麦场、祠堂、甚至收割后的玉米地都能搭台唱戏。

年轻人追戏的方式透着时代气息。郑州00后戏迷小李的手机里存着30多个戏曲APP,她在B站上传的豫剧戏腔版《孤勇者》点击量破百万。洛阳理工学院戏曲社团招新时,报名表总被一抢而空,学生们改良的水袖街舞成了校园文化节的保留节目。

三、流动的戏曲基因

在郑州地铁5号线,戏曲元素的拉手环成为网红打卡点。新郑机场候机厅里,全息投影的虚拟须生为旅客表演《南阳关》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豫剧唱腔竟能融入电子音乐——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夜游项目中,《包青天》的经典唱段经过DJ混音,引得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跟着节奏摇摆。

洛阳师范学院戏曲专业的课堂上,00后学生们正在研究如何用AR技术还原《牡丹亭》的舞台效果。豫剧名家李树建每次直播都能吸引百万人围观,他独创的戏曲+直播+带货模式,让汝瓷茶具、铁棍山药等河南特产搭着戏韵走出中原。

夜幕降临,郑州德化步行街的戏曲3D光影秀准时开演。全息投影的古代戏楼拔地而起,数字技术与传统唱腔碰撞出奇幻效果。围观人群里有拄拐杖的老者,也有戴耳机的少年,当熟悉的梆子声响起时,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打起拍子——这或许就是流淌在河南人血液里的文化密码。戏曲在这里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街头巷尾鲜活的生活滋味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