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英简介
李英:三尺水袖舞尽人生百味
清晨五点,天光未亮,昆山某老旧小区的三楼窗户透出暖黄灯光。推开贴着戏比天大红纸的木门,李英正对着妆镜练习兰花指,鬓角几缕银丝随着身段起伏轻轻颤动。这个场景,她已经重复了整整三十八年。
一、水磨腔里的童年
1986年的那个春天,十岁的李英趴在县剧场的木栏杆上,看省昆剧院的《牡丹亭》。杜丽娘的水袖像片片白云掠过舞台,柳梦梅的皂靴踏着鼓点叩响青砖,那些婉转的水磨腔如同三月细雨,浸透了小女孩的心。
父亲在机械厂当车间主任,母亲是纺织厂女工,家里没人懂戏。可李英硬是缠着父母买来磁带,跟着录音机学唱《游园惊梦》。她把自己的小房间布置成舞台,用床单当披风,竹竿作马鞭。有次模仿《夜奔》里的林冲,翻跟头时撞翻了五斗橱,碎了一地搪瓷缸。
二、钢筋森林里的游园惊梦
2001年,李英从苏州大学会计系毕业,进入外企当白领。格子间里敲键盘的手,下班后总要摸一摸藏在抽屉里的檀木折扇。当同事们讨论股票基金时,她总爱说起《长生殿》里的唐明皇:你们看这K线图起起落落,倒像极了'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'。
去年中秋,公司年会上突然响起《贵妃醉酒》的曲牌。李英脱下西装外套,解开发髻,踩着七寸高跟鞋在宴会厅即兴表演。当唱到海岛冰轮初转腾时,全场寂静,只有水晶吊灯在她扬起的真丝衬衫上投下粼粼波光。
三、一个人的戏曲江湖
昆曲传习所的老先生总说李英是票友里的角儿。她收集了78套传统戏服,最珍贵的是一件民国时期的月白褶子,袖口绣着暗八仙纹样。每个周末,她会带着行头坐两小时地铁去郊区文化馆教戏,学员里有退休教师、外卖小哥,还有个刚做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。
去年冬天排《思凡》,李英在雪地里示范跪步,膝盖磨破渗出血丝。可看到那个患癌学员第一次完整唱完小尼姑年方二八,她觉得值了。那天散场时,学员拉着她的手说:李老师,我好像摸到了四百年前的月亮。
如今的李英依然保持着会计的本职工作,她说这叫艺不压身,财要养艺。她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本《粟庐曲谱》,电脑屏保是俞振飞先生的剧照。有人问她这么坚持图什么,她笑着转个身段:您瞧这水袖一收一放,多少悲欢离合都在里头了。话音未落,窗外的玉兰花瓣正轻轻落在她霜白的鬓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