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英简介图片
李英:在烟火人间唱一曲梨园清音
在短视频平台掀起戏曲热浪的今天,有位叫李英的女子总穿着素色棉麻衫,在自家小院支起三脚架。没有华丽的舞台灯光,只有葡萄架投下的斑驳光影,她甩着水袖唱《牡丹亭》的片段,评论区总有人留言:这才是戏曲该有的模样。
一、窗台边萌芽的戏曲梦
1987年出生的李英,童年记忆里总晃动着祖母梳妆匣里的点翠头面。在那个豫东小县城,每逢庙会必有草台班子搭台唱戏。五岁那年,她扒着后台褪色的帷幕,看见花旦对着缺角的镜子勾画眉眼,凤冠上的珠子在煤油灯下闪着细碎的光,这个画面成了她记忆里的琥珀。
大学报考志愿时,李英瞒着家人把第一志愿改成戏曲学院。报到那天,父亲在火车站抽完半包烟,最后把装着学费的信封塞进她背包:戏饭难吃,撑不住就回家。这句话她记了二十年。
二、水墨丹青里的戏曲人生
戏校晨功房的木地板被数代人踩得发亮,李英在这里度过一千多个清晨。当同窗陆续转行时,她选择留在戏曲研究院做非遗保护工作。2015年她发起戏曲进校园项目,带着孩子们用宣纸做盔甲,拿毛笔杆当马鞭。在农民工子弟学校,有个男孩能把《定军山》唱得字正腔圆,后来考进了省级戏校。
疫情期间,她在抖音上传《锁麟囊》教学视频。有网友留言:跟着练了三个月,终于能完整唱下'春秋亭'选段。这条评论被她截屏设为手机壁纸。如今她的英子教戏账号聚集了三十万粉丝,最远的学员来自阿根廷。
三、素手调丹青戏韵传新声
李英的工作室挂着自题的戏骨二字,案头堆着正在修复的民国戏本。她复排的《倩女离魂》加入当代舞元素,在乌镇戏剧节引发热议。有老戏迷写信说:看着台上的水袖翻飞,突然想起小时候陪爷爷赶庙会的日子。
去年重阳节,她带着老年大学的学员登上保利剧院。当七旬老人颤巍巍唱起《穆桂英挂帅》,台下00后观众举着荧光棒打拍子。谢幕时,有人把梆子戏的檀板悄悄放在她化妆间,上面刻着传承二字。
如今的李英依然住在老小区,阳台上种着月季和戏服同色的凤仙花。周末常能看到她骑着共享单车去少年宫教戏,车筐里装着亲手缝制的绢花头饰。有记者问她什么是戏曲传承,她指着胡同口听戏的环卫工:你看,大爷跟着收音机哼《空城计》的摇头晃脑,就是最好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