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英简介资料
李英:戏曲江湖里的一盏长明灯
清晨五点,天还没亮透,苏州平江路的老宅院里已经传出清亮的吊嗓声。李英穿着素色练功服,将水袖甩出个漂亮的云手,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。这位年过七旬的昆曲名伶,仍保持着四十年如一日的晨课,仿佛院角那株腊梅,在寒暑更迭中默默守护着暗香。
一、氍毹之上的前世今生
李英与戏曲的缘分始于一场意外的邂逅。1968年寒冬,十岁的她在废品站捡到半本《牡丹亭》残卷,泛黄的纸页上,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像一簇火苗,点燃了这个纺织女工女儿的心。她偷偷把唱本缝进枕头,夜深人静时借着月光描摹那些工尺谱,在纺纱机的嗡鸣声中揣摩水磨腔的婉转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三年后的市工人文化汇演。当李英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,台下嗑瓜子的喧闹声渐渐沉寂。散场后,有位拄拐杖的老先生拦住她:丫头,想不想学正宗的昆腔?这位老者正是隐居民间的传字辈老艺人周传瑛。
二、戏台灯影里的苦与甘
拜师后的日子比纺织厂三班倒还要辛苦。天不亮就要到虎丘千人石练声,寒冬腊月里对着结冰的剑池开嗓。老师父教戏严苛,一个折桂令的身段要练三百遍,青石板上都能磨出脚印。有次排练《长生殿》,李英的云帚总甩不到位,周先生抄起竹戒尺就往她小腿上抽:杨贵妃的哀怨都在这一帚之间,你这是扫地呢?
八十年代戏曲式微,剧团解散的阴云笼罩着每个梨园子弟。最艰难时,李英白天在菜场摆摊卖馄饨,晚上带着徒弟们在弄堂里唱堂会。有次演《孽海记·思凡》,台下醉汉往台上扔酒瓶,她抹去脸上的茶叶末,硬是把小尼姑年方二八唱得百转千回。
三、水磨雅韵的薪火相传
转机出现在千禧年。当非遗保护的春风吹到江南,李英带着弟子们在平江路古宅办起幽兰雅集。没有华丽舞台,老式收音机放着工尺谱,八仙桌上清茶袅袅,观众围坐听她解析《玉簪记》里陈妙常的眉眼官司。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惊觉原来昆曲不是老古董。
七十三岁这年,李英做了件轰动梨园的事——收了个法国徒弟。蓝眼睛的巴黎小伙跟着她学《夜奔》,把数尽更筹,听残银漏唱得字正腔圆。有人问怕不怕糟蹋传统,她笑着指指案头汤显祖塑像:四百年前玉茗堂主若在,定会与这洋弟子斗茶论戏。
暮色中的苏州评弹博物馆里,李英正在给小学生示范《游园惊梦》的扇子功。孩子们举着比她手臂还长的折扇,跌跌撞撞地模仿迤逗的彩云偏。窗外春雨淅沥,恍惚间又见那个在纺纱车间偷背曲词的少女。六十年光阴流转,变的是舞台下的看客,不变的是水磨腔里那份穿越时空的痴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