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农民工是什么
工棚里的水袖:当农民工爱上戏曲
北京东五环外一处建筑工地的临时板房里,传来一阵婉转的唱腔。四十五岁的钢筋工张建军正对着手机里的伴奏,哼唱着《锁麟囊》选段。褪色的安全帽倒扣在木板床上,沾满水泥灰的工服随意搭在床头,这个不足六平米的狭小空间,此刻俨然成了他的私人戏台。
一、钢筋水泥间的戏曲密码
在建筑工地这个被机械轰鸣主宰的世界里,戏曲如同顽强的野草,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里悄然生长。2023年北京戏曲协会的调研显示,全市建筑工人中有近7%保持着戏曲爱好,这个比例是城市白领群体的两倍有余。工地小卖部的老板发现,戏曲CD的销量竟超过了流行音乐专辑。
河南籍瓦工李爱花每天收工后,都要在工棚角落练上半小时豫剧身段。她随身带着母亲留下的刺绣水袖,褪色的绸缎上还留着老家灶台的火燎痕迹。砌墙时想着戏词,手里的砖都摆得齐整些,她粗糙的手指在手机屏上划动着名家唱段,屏幕裂纹像极了戏服上的云纹。
二、戏台之外的生存美学
这些穿梭在脚手架间的戏曲爱好者,创造了独特的工地戏曲生态。他们的戏台可能是搅拌机旁的方寸之地,伴奏可能是切割机的轰鸣与人声的奇妙和鸣。安徽木工王德发把安全绳系在腰间练圆场步,说这样能脚下生根;四川抹灰工陈秀兰用批灰刀比划剑指,笑称比划惯了抹墙都带韵律。
在朝阳区某工地,工人们自发组建的钢架戏社已有二十多名成员。他们用废钢管搭成简易戏台,拿防尘网当幕布,安全警示灯充作舞台追光。去年中秋晚会,这群草台班子连演三折《牡丹亭》,台下坐着三百多名工友,掌声震落了脚手架上的露水。
三、文化基因的当代迁徙
这种跨越阶层的文化传承,暗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密码。戏曲学者林默涵指出,农民工群体的戏曲情结,实则是农业文明基因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顽强存续。当他们在城市遭遇文化休克时,熟悉的乡音戏韵就成了随身携带的精神故乡。
这种文化迁徙正在重塑戏曲生态。苏州昆剧院发现,外来务工人员已占晚间惠民演出观众的35%。在杭州某民营剧团,三位曾经的建筑工人通过自学考取了专业演员证。他们的《夜奔》带着脚手架上的风尘,却比科班出身的演员多出三分苍凉。
夜幕降临,张建军收拾好戏服准备去夜班。那件用安全反光条改造的戏服,在塔吊灯光下流转着奇异的光泽。当起重机的钢索缓缓升起,他忽然想起老戏词里那句他教我收余恨,免娇嗔,且自新,改性情,混凝土森林里,总有些东西比钢筋更坚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