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福俊简介
梨园深处有人家——李福俊的戏梦人生
雨丝斜斜地掠过青瓦檐角,落在天井里的青石板上。十六岁的李福俊站在福州三坊七巷的老戏台前,听着《牡丹亭》的水磨腔在潮湿的空气里婉转,戏服上的金线在昏黄的汽灯下明明灭灭,那一刻,他忽然读懂了杜丽娘游园时眼底的春光。
**一、水袖里的童年**
1987年出生的李福俊,血液里流淌着闽剧的韵律。在台江区老药洲街的骑楼下,祖父的半导体收音机总在咿呀唱着《荔枝换绛桃》。五岁那年,他踩着竹凳偷穿祖父的蟒袍,水袖甩开时带翻了八仙桌上的茶盏,青花瓷碎片在砖地上迸裂的脆响,竟与鼓板的节奏不谋而合。
**二、破茧时刻**
2003年省艺校的练功房,木地板浸透了少年人的汗水。李福俊在晨功时总要多耗半柱香时间——他独创的影子练法:月光把窗棂的投影切成十二个方块,每个格子要完成三组云手、五趟台步。某个寒露清晨,老师推开虚掩的门,看见这个固执的身影正在第十个格子里走圆场,霜白的雾气从口中呵出,在光柱里凝成细碎的珍珠。
**三、戏脉新生**
2018年的非遗传承人座谈会上,李福俊带着改良版《贻顺哥烛蒂》亮相。他大胆引入全息投影,让纸扎的烛台在虚实间流转。老艺人们起初蹙眉,但当百年戏文在光影中流转时,有位老师傅悄悄拭了拭眼角:马贻顺的算盘珠子,倒像是敲在我心坎上了。
如今走进林浦村的闽剧传习所,常能看到李福俊教孩童们耍翎子。他总说:戏要活在烟火里,才不辜负这些传了三百年的悲欢。夕阳把孩子们拖长的影子投在斑驳的砖墙上,恍惚间,那些影子都化作了戏台上叱咤千古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