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斌是哪里人
梨园寻根:李斌的戏曲人生与故土情结
在苏州平江路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,李斌手持檀板轻敲桌面,一段《牡丹亭》的皂罗袍便如清泉般流淌而出。这位能把昆曲唱得酥到骨子里的江南男子,却总在谢幕时用带着皖北腔调的普通话向观众致谢,这个细节像一把钥匙,悄然打开了他与故土亳州之间绵延四十载的文化牵绊。
1983年的亳州古城,九岁的李斌每天放学都要绕道花戏楼。那方始建于康熙年间的戏台飞檐斗拱,金漆木雕的《长坂坡》故事在夕阳下流光溢彩。他总把书包垫在青石台阶上,托着腮帮子看梆剧团的演员们甩着三米长的水袖,那时他尚不知晓,戏台两侧阳春白雪的匾额,已在心底种下了戏曲的种子。剧团老琴师见他痴迷,常把坠胡借他摆弄,粗糙的蛇皮琴筒贴着孩童细嫩的脸颊,拉出的第一个音符惊飞了檐下的燕子。
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96年的深秋。在亳州戏曲学校苦练七年的李斌,偶然听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来皖采风的录音带,磁带里梅葆玖先生的《贵妃醉酒》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京剧的雍容华贵。那个冬天,19岁的青年揣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,背着装满亳芍、亳菊的包袱北上求学。在京郊练功房,他把皖北梆子的高亢融入京剧唱腔,用亳州剪纸的细腻琢磨水袖走势,独创的花腔十三辙让导师拍案叫绝。
2015年清明,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李斌带着剧团回到花戏楼。修缮中的古戏台脚手架林立,他却执意要在原来的位置开嗓。当《借赵云》的唱词混着涡河的风掠过观众席,台下七旬老票友颤巍巍举起当年的节目单——泛黄的纸页上,李斌二字还印着拼音LiBin。谢幕时他深深三鞠躬,额角触碰到的青石板,还是儿时那块带着太阳温度的石阶。
如今李斌的行程表上,亳州梆剧团的辅导课与苏昆剧院的演出总是交替出现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三把胡琴:亳州老琴师传下的坠胡,戏曲学院得的京胡,苏州匠人制的曲笛,仿佛文化基因的螺旋缠绕。有人问他究竟算哪里人,他笑指手机里存着的两版天气预报:早上听苏州的雨声练身段,晚上按亳州的节气喝药茶,这戏啊,唱的是人在天涯,魂在故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