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李斌简介
【梨园赤子李斌:一位票友的戏曲人生】
在江南古镇周庄的青石板巷深处,每逢周末便会传来清亮的京胡声。循着乐声推开虚掩的朱漆木门,总能看到身着竹布长衫的李斌在四合院中挥洒水袖。这位被街坊唤作斌叔的退休教师,用四十年光阴谱写着与戏曲的不解之缘。
1978年的春天,还是师范生的李斌在苏州老城迷了路。转过斑驳的粉墙,忽闻《牡丹亭》的袅袅清音从雕花窗棂间溢出。他踮脚窥见花厅里几位银发老者正在拍曲,水磨腔缠绕着天井里的海棠花,在少年的心尖烙下永恒的印记。自此,他常在课余蹬着二八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曲社,用省下的饭票换回泛黄的工尺谱手抄本。
那时学戏可比现在难多咯。李斌摩挲着珍藏的旧磁带回忆道。八十年代初,他每周坐三小时绿皮火车到上海跟琴师学艺。车厢里揣着热水杯温嗓,膝盖上摊开用红蓝笔注满的唱本。有次大雪封路,他愣是踩着齐踝的积雪走了七里地,推开老师家门时棉鞋已冻成冰坨,喉咙里却还哼着《夜奔》的数尽更筹,听残银漏。
九十年代戏曲式微,李斌自费创办了青芽戏曲社。他把自家堂屋改成排练场,用搪瓷缸当云锣,竹筷敲击腌菜坛权作檀板。最艰难时连行头都置办不起,妻子把陪嫁的锦缎被面改成了杜丽娘的斗篷。如今他培育的小梅花奖得主已有六人,但最得意的还是教会了巷口修车的老张唱全本《空城计》。
每逢农历三月廿八,李斌总要带着徒弟们去城隍庙戏台唱酬神戏。去年台风天,七十高龄的他坚持披挂全套靠旗登台。暴雨中的《挑滑车》别具苍凉,台下观众撑着伞不肯离去。谢幕时他望着湿透的髯口笑道:祖师爷赏饭,风雨都是知音。
当被问及传承困境,李斌从老花镜上方透出晶亮的目光:你看这院里的百年紫藤,只要根脉不死,春雨一来自会发新芽。暮色中,他又开始擦拭那副传了三代的白铜铰链,准备明日教孩子们走圆场——这是梨园人永不落幕的坚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