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晋剧有哪些人
晋韵流芳:那些与晋剧相守一生的梨园人
在汾河两岸的黄土高坡上,每当弦索梆子响起,总有人跟着板眼轻轻跺脚。晋剧这门流淌着三晋血脉的艺术,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轨迹。从清光绪年间三儿生孟珍卿在太谷戏棚里的惊鸿一瞥,到今天抖音直播间里00后票友的隔空对唱,三百年来,总有人甘愿做晋剧的戏痴。
一、开宗立派的奠基者
1907年的太原城,一位身形清癯的须生登上承庆园戏台,他便是后来被尊为晋剧须生泰斗的丁果仙。这位9岁卖艺、13岁成名的天才,将河北梆子的高亢与中路梆子的婉转熔于一炉,独创丁派唱腔。在《空城计》里,他的诸葛亮念白如珠落玉盘;在《打金枝》中,他的唐代宗唱腔似汾水回环。戏迷们说:宁可跑得丢了鞋,不能误了丁果仙。这位晋剧改革先驱,用毕生心血将中路梆子推上山西梆子正宗的宝座。
与丁果仙交相辉映的,是晋剧程派创始人程玉英。她开创的咳咳腔婉转如莺啼,在《教子》中一句王春娥坐草堂泪流满面,能让台下妇人跟着抹泪。这两位宗师级人物,如同晋剧的双子星座,照亮了整个民国时期的山西剧坛。
二、守正创新的传承者
1979年的春天,太原工人文化宫上演全本《打金枝》,扮演唐代宗的马玉楼甫一开腔,戏迷们惊呼:丁派回来了!这位丁果仙亲传弟子,在特殊年代坚持偷藏剧本、默背唱腔,用三十年光阴守护着晋剧血脉。同代的田桂兰更以晋剧第一刀马旦闻名,她在《富贵图》中创造的椅子功,让武戏文唱有了新境界。
新世纪以来,小梅花奖得主李静将街舞元素融入传统身段;90后演员刘红亮在直播间教唱《下河东》,吸引上万年轻戏迷。这些新生代演员的抖音账号里,晋剧唱段与流行音乐奇妙混搭,传统梆子声穿透数字时空,在Z世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三、痴心不改的追随者
在平遥古城墙根,每天清晨都能遇见81岁的张大爷对着城墙吊嗓子。这位退休铁路工人收藏着200多盘晋剧磁带,连孙子结婚都要在喜宴上放段《算粮登殿》。而在吕梁山区的庙会上,民间戏班班主王改英带着自制的行头,二十年如一日地为留守老人唱戏。她说:只要还有人想听,俺们就唱到唱不动为止。
晋中师范学院的戏曲社团里,95后大学生用动漫形式改编《蝴蝶杯》;太原地铁站的晋剧主题壁画前,总有年轻人拍照打卡。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相遇,实则是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的深情对话。
从晋商票号里的堂会戏到数字时代的云剧场,晋剧的梆子声从未断绝。那些为之倾注毕生心血的艺人,那些默默守护的戏迷,那些另类传承的年轻人,共同织就了这出永不落幕的文化大戏。当老票友在公园里拉起胡琴,当初学者在直播间开嗓,当梆子声穿过林立的高楼,我们知道,这门艺术依然活在山西人的呼吸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