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老闫是哪里人
一嗓子梆子腔听出老闫的乡音
傍晚的社区广场上,老闫手持枣木梆子轻轻一敲,铜锣跟着哐地一声响,沙哑的唱腔从丹田涌上来: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——原本遛弯的大爷大妈都停下脚步,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花坛边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他镶金线的戏袍。
**山西解州的老城墙根下**,五十年前也有这般光景。六岁的闫振邦趴在父亲肩头,看关帝庙前的戏班子唱《古城会》。红脸的关云长耍着青龙偃月刀,刀柄上的红绸子扫过他的鼻尖,带着桐油味的绸缎香从此烙在记忆里。戏台子是用八仙桌拼的,台角的汽灯滋啦滋啦响,照得武生鬓角的汗珠子都发亮。
十七岁那年,县蒲剧团来村里挑人。老闫揣着两个馍翻过中条山,在山坳里吊嗓子惊飞了山雀。考官让他唱《窦娥冤》,他开口就是地道的乱弹,悲怆的拖腔在山谷里荡了三圈。团长拍着大腿说:这娃的唱腔里,带着盐池的咸味哩!
如今在杭州带孙子的老闫,总把孙女的电子琴调成梆子声。去年社区重阳节汇演,他带着六个老姐妹排《柜中缘》,许翠莲的绣花鞋是他老伴纳的千层底。谢幕时台下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他特意把俺本是河东解州人这句唱得字正腔圆——梆子腔拐着弯儿,把黄河岸边的黄土地都揉进了唱词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