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年河南戏曲晚会
十八载梨园正芳华——2018河南戏曲晚会侧记
2018年12月的郑州,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前的台阶上,几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早早等候入场。他们手中的戏票被反复摩挲得起了毛边,当剧场工作人员拉开厚重的金丝绒门帘时,老人们浑浊的眼里忽然有了光。这是属于中原戏迷的年度盛宴,十八年时光流转,戏曲晚会早已成为镌刻在河南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。
一、梆子声里见乾坤
大幕在悠扬的坠胡声中徐徐拉开。豫剧名家李树建甫一开腔,剧场里便泛起细碎的应和声。他演绎的《程婴救孤》选段,苍凉的唱腔如黄河水般裹挟着悲怆,当唱到十六年我把孤儿藏时,前排的老戏迷不约而同举起手帕擦拭眼角。忽然间,剧场顶部的星空幕布亮起,汪荃珍水袖轻扬从云端现身,新编戏《党的女儿》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大别山的杜鹃花海铺满舞台,现代舞美与传统唱腔碰撞出惊人美感。
曲剧《风雪配》的雪景装置启动时,细微的雪沫飘落在观众席间。扮演高秋芳的青年演员杨帅学踩着碎步穿行在雪幕中,手中红梅与肩上落雪相映成趣。当越调申派传人申小梅亮出招牌的噫字腔,二楼包厢里几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突然站起身,跟着熟悉的旋律打起拍子,他们腕间的名表在剧场灯光下划出细碎银光。
二、戏韵流转有新声
后台化妆间的镜子前,00后学员王梦真正在为眉间花钿补色。她今晚要参演实验戏曲《牡丹亭·游园》,这个将昆曲身段与豫剧唱腔融合的节目,让年轻演员们既紧张又兴奋。师父说我的水袖还缺三分力道,她对着镜子比划时,鬓角的珠翠微微颤动。而在候场区,73岁的曲胡演奏家郝玉岐正在调试琴弦,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蟒皮琴筒,琴杆上戏比天大四个描金小字依稀可辨。
当《朝阳沟》经典唱段响起时,发生了个意外插曲。82岁的银环原型柳兰芳登台时,观众席突然站起二十多位银发老人,他们手持连夜赶制的应援灯牌,用沙哑的嗓音跟着哼唱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。这些从全省各地赶来的老知青,把剧场变成了穿越时空的青春现场。
三、薪火相传守匠心
剧场外的非遗展示区,面塑艺人李金城正在捏制七品芝麻官的泥塑。他手边摆着尚未完工的豫剧脸谱,斑斓色彩在指尖流转。每道纹路都有讲究,老人向围观的年轻人讲解时,手中的竹签在泥坯上勾勒出包公的月牙印记。不远处,8岁的小票友张子轩穿着特制的迷你蟒袍,正跟着省剧院的老师学走台步,他认真的模样引得路人纷纷举起手机。
散场时分,剧场外的如意湖畔飘起零星雪粒。戏迷们裹紧大衣三三两两走在霓虹闪烁的街道上,不知谁起了个头,人群里又飘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。雪花落在郑东新区林立的高楼间,也落在中原路两旁苍劲的泡桐树上,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,正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守护着文化根脉。
从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到如今,中原戏曲走过一甲子风雨。当大幕落下时,剧场穹顶的星空灯依然亮着,恰似永不熄灭的文化薪火,照亮着传统艺术走向未来的漫漫长路。那些散落在观众席间的戏票存根,终将在某个清晨被夹进泛黄的笔记本,成为又一个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温暖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