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年河南戏曲比赛
十八载梨园春又至——2018年河南戏曲大赛侧记
暮春时节的郑州人民会堂,豫剧《程婴救孤》的悲怆唱腔穿透雨幕。这是2018年河南省戏曲大赛的决赛现场,红绒幕布起落间,藏着中原大地上最动人的梨园故事。
一、老戏骨与新传人
72岁的曲剧名家王素君踩着三寸高靴登台时,后台候场的年轻演员们纷纷屏息。在《陈三两》选段中,她饰演的落魄才女每一个眼神都在诉说沧桑,当戴枷锁怎把这堂来上的唱词落地,观众席里几位老戏迷早已泪眼婆娑。组委会特意安排青年演员李晶与王老同台献艺,两代青衣的水袖在空中交织,宛如时光的对话。
在洛阳赛区,豫西调传人赵晓明带着县剧团改编的《丹水情深》惊艳全场。这个讲述南水北调移民故事的新编剧目,将传统梆子腔与现代交响乐巧妙融合。老艺人们起初担心不伦不类,但当二胡与提琴的和鸣在剧场回荡,台下此起彼伏的叫好声给出了最好的答案。
二、幕后春秋
大赛服装间里,57岁的绣娘张玉兰正修补一件蟒袍。金线在昏黄的灯光下流转,这是她为省豫剧院二团赶制的第8件戏服。现在年轻人嫌手绣费事,可机绣的蟒袍哪有魂儿?她摩挲着衣襟上的团龙纹样,那些细密的针脚里藏着三十年的光阴。
在安阳代表队驻地,64岁的司鼓师傅李建国正在调教新收的徒弟。年轻人总把握不住急急风的节奏,老李把鼓槌往地上一戳:听着!这鼓点不是打出来的,是角儿心里淌出来的血!窗外的梧桐被夜风吹得沙沙响,仿佛应和着这梨园里的薪火相传。
三、戏比天大
决赛前夜,商丘四平调剧团遭遇突发状况:主演高烧39度仍坚持彩排。凌晨两点,琴师老周蹲在走廊熬中药,氤氲的热气里混着板胡试音的声响。次日《小包公》登场时,观众全然不知那个中气十足的包青天,戏服里贴着五张退热贴。
最令人动容的当属鹤壁浚县大平调剧团的农民演员。他们白天收麦子,晚上在打谷场排戏,带着田间地头的泥土香登上省级舞台。当粗犷的大油梆响彻剧场时,评委笔记上留下这样一行字:这是从黄河故道里长出来的戏。
大赛落幕那日,郑州飘起柳絮。获奖名单上既有省直院团,也有县级剧团;既有传承经典的老戏骨,也有大胆创新的新生代。这场持续月余的戏曲盛宴,恰似中原沃野上生生不息的梆子声,在古老与现代的交响中,吟唱着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