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届中国戏曲节奖项是什么
传统与突破交织的舞台:第十八届中国戏曲节奖项深度解析
2023年深秋的杭州西子湖畔,第十八届中国戏曲节在湖光山色中落下帷幕。这场历时二十余天的戏曲盛会,不仅呈现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之美,更展现了当代戏曲的锐意创新。组委会精心设置的八大奖项,犹如八面棱镜,折射出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多维图景。
一、奖项背后的行业风向标
本届戏曲节打破往届奖项设置惯例,首设新编剧目突破奖,这一变化在业内引发热议。评委会主任、戏曲理论家王守仁透露:增设该奖项源于近年戏曲创作出现的同质化倾向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立足传统、观照当下的原创剧本。这一调整直接体现在获奖作品中,苏州昆剧院《临川四梦新编》将汤显祖经典融入现代剧场语言,其穿越时空的叙事结构令观众耳目一新。
最佳表演艺术奖首次细化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个行当奖项,这种改变源自戏曲界对行当传承危机的关注。京剧裘派传人孟广禄凭借《铡美案》中包拯一角摘得净行桂冠,其声若洪钟的唱腔与程式化表演中注入的人性化处理,展现了传统行当的当代生命力。
二、获奖作品的创新密码
斩获最高荣誉优秀剧目奖的川剧《巴山夜雨》,在保持高腔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舞台采用360度环形投影技术,将三峡纤夫的号子声转化为视觉符号,当老船工唱起川江号子时,多媒体影像与现场演奏形成时空对话,这种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戏曲的尝试,为地方剧种突围提供了新思路。
越剧《钱塘往事》获得舞台美术创新奖,其舞美设计突破戏曲舞台的写意传统。设计师运用可移动剪纸装置构建场景,当主人公穿越南宋临安街市时,镂空的剪纸幕墙随剧情推进变换角度,在灯光投射下形成虚实相生的建筑剪影,既保留戏曲美学精髓,又赋予舞台现代质感。
三、戏曲传承的时代答卷
本届戏曲节特设青年戏曲人扶持计划,90后评剧演员李晓芸凭借《花为媒》新编版摘得新秀奖。她在保持新派唱腔韵味的同时,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融入角色塑造,谢幕时那句老祖宗的东西要捧着传,不能跪着守的感言,道出了新生代戏曲人的文化自觉。
组委会特别颁发的非遗传承贡献奖,授予了年逾八旬的赣剧表演艺术家陈俐。在颁奖典礼上,老人带着三代弟子同台演绎《牡丹亭》选段,从耄耋老者到稚龄孩童,不同年龄的声腔在舞台上交织,勾勒出戏曲艺术代际传承的生动图景。
当大幕落下,获奖名单上的每个名字都在诉说着中国戏曲的当代故事。这些作品既没有在传统中固步自封,也未在创新中迷失本体,而是用艺术语言回答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命题。正如戏曲节艺术总监李树建所说:获奖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,我们要让戏曲既活在博物馆的文献里,更活在当代人的心尖上。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,中国戏曲正以开放的姿态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