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年河南戏曲春晚
十八年梨园情浓,这一夜豫韵醉中原——2018河南戏曲春晚侧记
腊月廿八的郑州大剧院,未到黄昏便涌来成群戏迷。裹着军大衣的老票友扶着穿汉服的小姑娘,操着豫东口音的老夫妻与举直播杆的年轻人擦肩而过,红灯笼映着他们手中泛黄的戏词本——2018河南戏曲春晚开演前两小时,这份独特的年味已悄然漫溢。
**一、幕启处见匠心**
当大幕拉开,360度环形投影将观众带入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。全息影像中走出的包公与豫剧名家李树建同台竞唱,须臾间又化作清明上河图的粼粼汴河水。舞台设计师王建军透露,仅《穆桂英挂帅》的电子纱幕就调试了17个通宵,既要让激光雕出铠甲纹路,又得保留手绣靠旗的丝缕质感。
**二、角儿在戏里,戏在角儿里**
83岁的马金凤登台时,全场起立的掌声持续了三分半钟。她执意不用耳返,一句辕门外三声炮仍似五十年前般清亮。后台候场的汪荃珍眼眶泛红:马老师今早还在打点滴,针眼上的胶布还没撕。青年演员连德志的《锁麟囊》让老票友惊讶:程派水袖竟能舞出黄河九曲的苍劲,豫剧锣鼓点里藏着程腔的幽咽婉转。
**三、乡音里的中国年**
豫东大鼓书艺人赵玉明用脚打梆子,手弹三弦,把二十三祭灶官唱成了流动的年俗画卷。最动人的是戏迷擂台环节:周口来的菜农王建国一段《南阳关》唱罢,李树建亲自为他勾上霸王脸谱;洛阳环卫工张桂枝的《花打朝》让评委席上的虎美玲起身叫好,转身从自己头上拔下金钗为戏迷戴上。
子夜散场时,95后观众张晓雯在微博写道:第一次看懂戏台上的悲欢,原来爷爷珍藏的磁带里,藏着这么滚烫的河南。这场持续四小时的晚会,在河南卫视创下9.2%的收视奇迹。十八年坚守,戏曲春晚早已不是简单的文艺汇演,而成为中原儿女认取文化基因的精神图腾。当大幕落下,戏台两侧守正创新的楹联在雪夜里愈发鲜红——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美的年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