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河南戏曲的人性格
乡音里的赤子心:听梆子腔的人自带三分侠气
豫东平原的夜风里,总飘着若有若无的梆子声。
农闲时的村口戏台下,满头银发的老人眯着眼打拍子,手里剥了一半的花生簌簌落着红皮。台上帝王将相在蟒袍玉带里翻跟头,唱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时,前排坐着的庄稼汉突然挺直腰板,眼里迸出别样的光彩。这般场景在河南乡间已绵延数百年,梆子腔里藏着中原人最本真的性情密码。
一、骨子里的忠义传承
河南戏台上的忠孝节义从不说教。豫剧《程婴救孤》里,老程婴为护赵氏孤儿,忍痛摔死亲儿时的三起三落;曲剧《寇准背靴》中,佘太君夜送征衣的踉跄脚步,都在锣鼓点里化作直击人心的力道。这些浸透中原大地的故事,让戏迷们把义字看得比命重。某戏班在驻马店演出时突遭暴雨,台下观众无人离席,反而齐声高喊接着唱,硬是在滂沱大雨中听完了整本《穆桂英挂帅》。
二、苦难中淬炼的豁达
梆子腔特有的哭二八板,把悲情唱成了荡气回肠的咏叹。就像洛阳老戏迷王大爷说的:听戏要听那个'苦味',苦到极处自然甜。这种在苦难里开花的智慧,正是黄河儿女的生存哲学。开封朱仙镇的年集上,扛着锄头的农民能对着《包青天》的铡美案拍手称快,转眼又在《朝阳沟》的家长里短中笑得前仰后合。生活的重担,都在一声咦——呀的拖腔里化作了过眼云烟。
三、市井烟火中的江湖气
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,每日清晨准时开锣。蹬三轮的老李头能唱全本《花打朝》,卖胡辣汤的老板娘熟稔《抬花轿》的每个身段。这些市井中的民间艺术家,把戏台上的江湖义气带进生活。去年冬天大雪封路,几个老戏迷硬是踏着半尺深的积雪,轮流背着中风的老伙计去县医院。他们说这叫学关公单刀赴会,其实比关公还多带了三副热心肠。
梆子声又起了。
台前白发老者依然在剥花生,只是指节粗大的手跟着鼓点轻叩膝盖。当杨金花在校场夺印时甩出那个漂亮的枪花,台下爆发的喝彩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这此起彼伏的叫好声里,藏着中原大地最滚烫的生命力——像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向前,既浑浊又清澈,既粗粝又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