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河南戏曲的人叫什么
河南戏迷:戏台下的角儿们
河南农村的夜晚总飘着特殊的味道。当夕阳把麦田染成金红色时,村口的老槐树下就支起了红布棚子,伙房里飘出葱花炝锅的香气,混着桐油刷过的戏箱特有的木香。这混合的香气像根无形的线,把十里八乡的戏虫子们往戏台前勾。
这些痴迷河南戏曲的人有个雅号叫戏筋——筋骨里都浸着戏文。豫剧《朝阳沟》开场的板胡一响,他们的脚尖就跟着打拍子;曲剧《陈三两》里旦角甩起水袖,台下准能听见几十道跟着哼的鼻音。最绝的是看越调《收姜维》,老戏迷闭着眼听唱腔,能分毫不差地说出演员抬的是哪只脚。
安阳马家沟的王老汉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活戏簿。他能把豫剧十八本连台戏的唱词倒背如流,连哪个角儿在哪处偷过气都记得分明。去年县剧团来演《穆桂英挂帅》,主演少唱了两句辕门外三声炮,急得王老汉当场站起来就要补唱,倒把台上的穆桂英逗得忘了词。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凉亭下,总聚着票友自发组成的草台班。拉弦子的李师傅原先是肉联厂退休职工,唱老生的张大姐开着三家烩面馆,可只要梆子一敲,这些市井百姓就成了戏中人。他们不图喝彩,单为过把戏瘾,用郑州话说这叫解心焦。
洛阳关林庙会的戏台最见真章。三伏天里,七十多岁的戏迷赵大娘能顶着日头连看三场《花打朝》。她说戏文里的忠孝节义比树荫解暑,看到佘太君痛斥昏君时,手里的蒲扇能扇出风雷声。年轻后生递冰棍她不要,倒讨碗热茶润嗓子——怕凉了喉咙败了戏味。
这些河南戏迷把人生过成了流动的戏台。田间地头飘着梆子腔,灶台边哼着二八板,就连哄孙子睡觉都带着慢二簧的调。他们不是看客,而是活在戏文里的角儿,用乡音土韵把中原文化唱成了永不落幕的大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