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舞台春秋四十载——走近民间戏曲传承人李福俊

时间: 2025-09-28 14:30:04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李福俊简介图片

舞台春秋四十载——走近民间戏曲传承人李福俊

在豫东平原的晨曦中,每当村头老槐树下响起第一声梆子,总有个清瘦的身影在戏台后勾画脸谱。七旬高龄的李福俊,用四十年光阴在乡间搭起流动的舞台,让濒临失传的大平调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。

一、戏台生根

1979年的初春,刚满三十岁的李福俊从部队退伍返乡。那夜路过村头土地庙,忽听得庙后传来断断续续的唱腔,走近发现几位白发老者正在月光下排演《赵氏孤儿》。老艺人们佝偻着腰背仍要舞动水袖的模样,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

次年开春,李福俊用转业安置费购置了第一套行头。没有专业戏箱,就用装化肥的编织袋分门别类装着蟒袍、靠旗;缺伴奏乐器,便用搪瓷盆蒙上羊皮当堂鼓。每逢农闲时节,他骑着二八大杠驮着戏箱走村串巷,车把上挂着的铜锣叮当作响,成了十里八乡最熟悉的风景。

二、守艺创新

在传承大平调四大扇绝技时,李福俊发现传统铜器合奏对老年人听力损伤严重。他反复试验,用牛皮纸替代部分金属片,既保留苍劲音色又降低分贝。这套改良乐器后来被省非遗中心收藏,专家赞叹这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智慧。

2016年夏夜暴雨突至,露天戏台的油布棚被狂风掀起。李福俊顶着大雨完成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趟马表演,湿透的厚底靴在台板上踏出水花,观众自发举起雨伞围成屏障。那张雨中演出的照片,定格了民间艺人对舞台的赤诚。

三、薪火相传

如今李福俊的戏班已有三代传人。每周六清晨,文化站排练厅总会准时响起稚嫩的童声。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勒头戴网子,用毛笔蘸着蜂蜜调制的颜料勾脸谱。蜂蜜能让颜色更服帖,这个祖辈传下的诀窍,连同他对戏曲的爱,正悄然流淌进新一代的血脉。

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李福俊依然执着地守护着草台班子的烟火气。戏箱里泛黄的戏本记录着岁月,斑驳的铜锣回荡着乡音。当梆子声再次划破黎明,那个在后台勾脸的清瘦身影,仿佛还是四十年前那个追着月光听戏的退伍兵。(配图建议:1.李福俊雨中演出的抓拍特写2.指导孩童勾画脸谱的工作照3.装满传统乐器的老式戏箱)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