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梨园深处有人家——河南人与戏曲的不解之缘

时间: 2025-09-27 14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河南人是谁演的

梨园深处有人家——河南人与戏曲的不解之缘

开封禹王台公园深处,清晨总能听见悠扬的吊嗓声。年过七旬的李凤云老人正在指导小孙女练习《花木兰》选段,水袖翻飞间,祖孙二人的身影与身后斑驳的古城墙融为一体。这样的场景,在河南的街巷院落里并不鲜见。这片土地上的戏曲情结,早已融入河南人的血脉,化作声声梆子响彻中原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艺术魂

豫剧大师常香玉幼年在巩义乡村学戏时,常把麦秸当马鞭,用高粱杆练枪花。田间地头的劳作号子,集市庙会的叫卖声,都成了她揣摩唱腔的素材。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方式,让豫剧的唱腔里总带着黄河水的浑厚与麦浪的起伏。老戏迷们说,听豫剧要配着胡辣汤才够味,恰是因为这艺术从市井烟火中淬炼而来。

洛阳老城的天街茶馆里,至今保留着戏票换茶钱的传统。跑堂的伙计能随口接上《朝阳沟》的唱词,喝茶的老汉说起《程婴救孤》的典故如数家珍。这种浸润式的戏曲氛围,让河南孩童自小就在梆子声中长大。洛阳戏曲学校的王老师回忆,上世纪八十年代招生,常有祖孙三代同来应试的盛况。

二、戏台上的河南面孔

马金凤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塑造的巾帼形象,完美诠释了中原女子的刚烈与柔情。这位祖籍山东的艺术家,却在河南扎根六十余载。她独创的马派唱腔,将山东梆子的高亢与河南坠子的婉转巧妙融合,正如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。如今九旬高龄的她,仍坚持为青年演员说戏,戏服箱底压着当年下乡演出时老乡送的粗布头巾。

牛得草在《七品芝麻官》中塑造的唐成形象,让豫剧丑角艺术登上新高峰。他创造的官丑表演体系,将中原农民的幽默智慧注入戏曲程式。在许昌乡间采风时,他观察到老农说理时特有的手势韵律,将其化用为摇帽翅的绝活。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,让角色既接地气又充满戏剧张力。

三、生生不息的传承路

郑州大石桥的露天戏台见证着戏曲的薪火相传。每到周末,豫剧名家王惠都会带着学生来此义演。台上青年演员的喷口功夫尚显稚嫩,台下老票友却听得格外认真。有位蹬三轮的老汉每场必到,他说:听这些娃娃唱戏,就像看见自家孙辈学走路,摔跟头也是好的。

在安阳的崔派艺术传习所,智能戏服与全息投影技术正在与传统戏曲融合。90后演员张萌尝试用电子乐伴奏《抬花轿》,意外获得年轻观众追捧。这种创新引发过争议,但老艺人们说:当年常大师把坠胡引入豫剧伴奏,不也被说成离经叛道?

夜幕降临时,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演出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正在上演。当豫剧唱腔混着现代编曲在虹桥畔响起,观众席中白发老者与时尚青年同时打起拍子。这跨越时空的共鸣,印证着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。正如黄河水千年奔流,河南人的戏曲情结,永远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焕发新生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