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河南人
梆子声里的河南魂
豫东平原的黄昏总是来得特别早。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麦浪,村头的老槐树下便传来咿咿呀呀的调弦声。六十五岁的王德顺把蟒袍往肩上一搭,铜锣当地一敲,霎时间,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就像被牵了魂似的,扛着锄头就往戏台前赶。
在河南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从商丘古城墙根的自乐班到郑州地铁口的草台班子,从洛阳老城茶馆的折子戏到周口田间地头的露天剧场,梆子声穿透千年时光,早已融入中原儿女的血脉。洛阳龙门石窟的浮雕里藏着盛唐的参军戏,开封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上飘着宋代的杂剧唱腔,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里的碎片,在河南人的喉咙里重新拼凑成鲜活的声腔。
郑州大学戏曲社的00后社长李雨桐常被问到为何痴迷豫剧。这个戴着蓝牙耳机的姑娘总爱掏出手机,播放她改编的《朝阳沟》电音版:银环不再是扭捏的小媳妇,她的挣扎就是我们的迷茫。在短视频平台上,这样的创新演绎总能收获百万点赞。洛阳理工学院的张教授每周带着学生到养老院唱戏,发现那些记不住亲人名字的老人,竟能完整唱出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唱段。
中原大地的戏迷们有种特别的执着。商丘民权县的李建军在郑州工地打工二十年,硬是把豫东调唱进了央视《星光大道》。他随身带着的帆布包里,安全帽下压着发黄的戏本,钢筋水泥间练就的嗓音比专业演员还亮三分。在许昌鄢陵,九十岁的赵凤英老人守着祖传的戏箱,三十八套刺绣戏服保存如新,她说这些衣裳沾着祖师爷的仙气。
夜幕降临时,郑州如意湖畔的现代灯光秀与不远处城隍庙的皮影戏同时开场。穿汉服的少女举着自拍杆穿梭在人群中,直播镜头里,数字戏台与百年老戏楼在夜空下交相辉映。这方水土养育的中原儿女,正用最古老的腔调唱着最新的故事——当梆子声遇见电子乐,当水袖舞碰上全息投影,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在碰撞中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