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谢先生简介是谁
梨园巷里的票友谢先生:一位普通人的戏曲人生
在苏州平江路的梨园巷深处,每逢周六清晨,总能听到婉转的昆腔混着三弦声从青砖灰瓦间飘出。循声而去,只见一位身着藏青长衫的老者正领着十来个年轻人练习身段。这位被街坊们亲切称为谢先生的谢文远,用三十载光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为传统戏曲辟出了一方活态传承的天地。
一、水磨腔里的少年启蒙
1962年出生的谢文远,幼时住在姑苏城外的木渎古镇。每天放学后,他总爱蹲在镇口茶馆的雕花窗棂下,看戏班子的学徒们吊嗓子。青石板上投下的斜阳里,十四岁的少年第一次听懂了《牡丹亭》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百转千回。后来他才知道,那天的戏班子竟是传字辈昆曲大师周传瑛带队的浙江昆苏剧团。
八十年代考取苏州大学中文系后,谢文远把课余时间都泡在观前街的老戏园。当时正值传统戏曲的低谷期,空荡荡的剧场里常常只有他和几个银发观众。剧场经理见他真心喜爱,破例允许这个戴眼镜的书生进后台帮忙。正是在这里,他跟着退休的鼓师学会了工尺谱,从老衣箱师傅那里摸清了戏服的十八种针法。
二、一个人的戏曲保卫战
1995年,在中学任教的谢文远发现,班上学生竟无人知晓《霸王别姬》原是京剧经典。这促使他在沧浪亭边租下两间旧屋,创办吴音社。最初的五年,社团只有三位退休票友和两把脱漆的月琴。为了吸引年轻人,他自创戏曲快闪,带着学生在平江路表演改良版《十五贯》,把古代冤案改编成法治短剧。
2010年的寒冬格外漫长。当谢文远捧着连夜手抄的戏本赶到活动室,发现门上贴着拆迁告示。那个雪夜,他站在结冰的屋檐下,把《长生殿·哭像》的唱段反复吟了七遍。转机出现在三天后,苏州电视台报道了这个坚守传统文化的故事,一位台商主动提供工业园区内的场地,还赞助了全套灯光音响。
三、新枝老树发新芽
现在的吴音社已有注册会员三百余人,最年轻的成员是00后留学生。谢文远创新推出的戏曲盲盒体验课,让参与者随机抽取行当进行角色扮演。去年改编的元宇宙版《南柯记》,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槐安国幻境,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。但每逢清明,他仍会带着弟子去凤凰山公墓,为那些没有传人的老艺人扫墓。
去年中秋雅集,谢文远第一次让出主唱位置。看着00后女孩用Rap衔接《夜奔》的【点绛唇】,他笑着摘下眼镜擦拭。月光淌过六百年的水磨腔,在年轻的面庞上投下斑驳树影。巷口卖糖粥的阿婆说,那天的曲儿听着既熟悉又新鲜,就像桂花蜜浇在鸡头米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