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业余者叫什么
戏曲江湖里的票友们:一群让传统艺术活下去的可爱之人
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票友清唱《锁麟囊》的片段,评论区里总会跳出这样的疑问:这些不上台的专业演员到底图什么?当昆曲博物馆的夜场演出座无虚席时,观众席里那些跟着哼唱的戏迷又是怎样的存在?在传统戏曲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今天,这些民间戏曲爱好者正用独特的方式延续着古老艺术的香火。
一、民间票房的百年传承
票友之称始于清朝中叶的八旗子弟。当时贵族子弟以龙票为凭证组织票房,在茶楼戏园切磋技艺,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竟意外培育出程长庚、张二奎等京剧宗师。江南水乡的昆曲曲社则更显雅致,文人墨客在园林中填词度曲,留下了《桃花扇》等传世佳作。
如今北京前门的广德楼依然保留着京剧星期三的传统,每周三下午,退休工人、公司白领、大学教授带着自备的戏服在此聚会。苏州平江路的伏羲茶馆里,昆曲曲友手持工尺谱轻声吟唱,水磨腔与评弹声在粉墙黛瓦间交织。
天津的相声茶馆常有票友客串京剧选段,当《定军山》的唱腔混着快板声响起时,总能引发满堂喝彩。这种不拘一格的表演形式,恰恰体现了戏曲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。
二、草根戏班的生存之道
杭州拱宸桥边的戏迷角,每个周末都会聚集上百名越剧爱好者。他们自带折叠椅、保温杯,轮流演唱拿手选段,没有舞台灯光,却比专业剧场更显热闹。有人专程从绍兴赶来,就为唱一段原汁原味的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
武汉的楚剧票友在长江边支起流动戏台,用集装箱改造的简易舞台,配上二手市场淘来的行头,照样能演全本《葛麻》。这些民间戏班不靠政府补贴,全凭观众打赏维持,最红火的班子每年能演出200余场。
重庆的川剧玩友更显洒脱,解放碑下的露天茶馆里,变脸绝活伴着盖碗茶的叮当声。有退休工人将毕生积蓄投入私人川剧博物馆,藏品中既有民国时期的戏单,也有手抄的帮腔谱本。
三、坚守者的文化使命
北京某高校的90后研究生组建新青年京剧社,用说唱混搭西皮二黄。他们在B站上传的《贵妃醉酒》remix版,点击量突破百万。这种看似叛逆的创新,实则是年轻票友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方式。
苏州的昆曲传习所里,退休教师王阿姨义务教授小学生拍曲。她说:孩子们现在不懂没关系,等他们四十岁时突然想起这段水磨腔,就是传统文化的种子发芽了。这种传承理念,道出了所有票友的心声。
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票友大会上,80岁的豫剧老票友与00后京剧新秀同台竞技。当河南梆子遇上京韵大鼓,不同剧种在碰撞中焕发新机,这正是民间戏曲生态的迷人之处。
当我们在国家大剧院欣赏名家名段时,别忘了那些在街头巷尾坚持唱念做打的票友们。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台,没有专业的行头,但正是这些散布在民间的星星之火,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保持着温度。下次路过公园凉亭,若听见胡琴声与唱腔,不妨驻足片刻——那里正上演着最生动的文化传承现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