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河南坠子里的孝道传奇:报母思为何百年不衰?

时间: 2025-06-29 14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报母思河南坠子戏曲

河南坠子里的孝道传奇:报母思为何百年不衰?

河南商丘老君台前,一场秋雨刚过,青石板上泛着水光。七十八岁的张桂英老人支起坠胡,弦子一响,苍凉的坠子腔穿透暮色:十月怀胎娘遭难,一朝落地娘心宽...台下嗑瓜子的后生渐渐直起腰杆,听戏的老太太们抹起了眼角。这出《报母思》在豫东平原传唱了百余年,每逢庙会必唱,为何这曲土得掉渣的坠子戏能让几代人念念不忘?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孝道课本

1908年的开封相国寺庙会上,坠子艺人张三禄在青砖影壁前支起条凳。他改编自《二十四孝》的新曲目《郭巨埋儿》甫一开腔,围观百姓的铜钱就雨点般砸向锣盘。这不是张三禄第一次尝到甜头,三年前他将《目连救母》改编成坠子书,在陈留县连演十八场,场场爆满。

中原大地的戏台上从来不缺忠孝戏码,但河南坠子用最直白的方言戳中了百姓心窝。老艺人们深谙接地气之道,把文言典故掰开了揉碎了说。商水县坠子世家出身的李广文回忆:我爷说戏要'土得掉渣儿',唱'菽水承欢'不如说'小米汤养娘亲',老嬷嬷们听着才熨帖。

这种民间智慧让《报母思》里的孝道有了具体模样。坠子词里不唱空泛的伦理,而是细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:三伏天摇纺车汗透衫,数九天浣衣裳十指寒。商丘非遗保护中心的录音档案里,1953年录制的《报母思》版本竟有二十三种不同唱词,全是各地艺人即兴添加的生活细节。

二、钢丝绳上走出的绝活

1982年的河南曲艺汇演上,周口坠子剧团演到雪地求医一节时,主唱王秀兰突然跪步滑行三米,坠胡声戛然而止。观众席响起炸雷般的喝彩——这手跪步带戏的绝活,是她跟着马车观察老人步态三个月琢磨出来的。

河南坠子的魅力藏在细节里。郑州大学戏曲研究所的调研显示,传统《报母思》演出包含13种特色身段:表现母亲病重的颤步,模仿孝子急迫的搓步,描绘风雪夜的旋步。每个动作都是老艺人在田间地头观察生活的结晶。

乐器配置更是暗藏玄机。通许县老艺人赵金斗的坠胡常年蒙着蛇皮,雨天音色发闷,得用獾油润弦;柘城县非遗传承人陈保民坚持用桐木脚梆:枣木太脆,柳木发闷,桐木敲起来像心跳。这些土法炮制的智慧,让坠子戏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三、手机屏幕里的新传承

2021年重阳节,郑州德化街的戏缘APP直播间里,00后坠子演员李晓萌正在唱新编《报母思》。弹幕突然炸锅——她将传统唱腔混搭了Rap:小时候妈妈背我去学堂,现在轮到我做她的拐杖。这段视频次日播放量突破百万,评论区成了孝心故事接龙现场。

新媒体正在重塑古老艺术的表达方式。洛阳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的坠子抖音课上,学生们学习用竖屏构图突出眼神戏,用流行音乐改编经典唱段。周口淮阳的网红坠子班主陈建国更绝,他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,背后是金黄的麦浪,面前是百万云徒弟。

这种创新不是背叛传统。91岁的坠子泰斗吴宗俭看着徒弟们玩直播,眯着眼笑:当年我们在马车帮里传戏,和现在网上传有啥区别?只要'悲腔'里的真心还在,坠子就死不了。的确,卫辉市非遗馆的年轻人用3D技术复原老唱腔,数据图上跳动的声波曲线,与三十年前的录音频谱惊人相似。

尾声:夜幕下的老君台,张桂英老人的坠胡声渐渐低徊。台下观众却不愿散去,几个穿汉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说要发到快手上。河风裹着坠子腔在夜色中飘散,那曲调里既有黄土的浑厚,也有时代的清越。或许这就是民间艺术的生命力——像黄河水一样,裹挟着古老的泥沙,永远向着新的河道奔涌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