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母河南戏曲
《河南梆子里的母子情:千年戏曲唱尽人间至情》
豫北乡间,梆子声起。戏台上老旦一声我的儿啊——,台下白发苍苍的老妪们早抹起了眼泪。河南戏曲里流淌着黄河水般绵长的母子情,那些浸透中原大地的唱腔,把报母二字唱成了天地间最动人的回响。
**一、戏台上的母亲群像**
河南戏曲里的母亲从不戴金钗穿锦缎。《清风亭》里张元秀的老妻粗布荆钗,为养子冻裂的双手能搓出火花;《三娘教子》中的王春娥守着纺车度日,把儿子背在背上纺线的身影,分明就是中原村落里千万母亲的剪影。这些角色在台上舂米纳鞋,台下观众看得见自家母亲在灶台前佝偻的背。
南阳梆子名角周桂兰曾回忆,五十年代在农村演《鞭打芦花》,唱到继母寒冬给继子衣絮芦花时,台下观众抄起土块就往台上砸。这种真情实感,是程式化的水袖功夫比不了的。
**二、唱腔里的血脉传承**
豫剧特有的哭腔最擅演绎母子情。开封老艺人李桂枝传下的《大祭桩》,黄桂英法场祭夫时那声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,九转十八弯的拖腔里含着血泪。这种唱法要丹田发力,气从肺腑出,正如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。
巩义戏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母子对唱程式:母亲唱上句,儿接末字起调,声腔缠绕如脐带相连。老琴师张广运说,这技法源自北宋杂剧,当年汴梁城里的勾栏瓦舍,唱的都是人间至情。
**三、剧场外的生命轮回**
1982年豫剧《程婴救孤》复排时,导演在洛阳乡下找到位看仓库的老头。老人不识字,却能背全本唱词。他说小时候逃荒,母亲用最后半块馍换他进戏园子听戏,台上唱十六年时,台下哭成一片。
如今郑州大剧院里,年轻观众为《清风亭》里的养母鼓掌叫好。散场后地铁上,总有年轻人给母亲打电话。商丘民间剧团下乡演出,后台常见中年戏迷搀着老母亲来听戏,白发娘亲跟着梆子声轻轻拍腿,仿佛回到儿时母亲纺线的夜晚。
戏台上下,千年时光在梆子声里打了个转。河南戏曲里的母亲们从历史深处走来,又走进每个中原儿女的血脉里。那些高亢的唱腔不是表演,是黄土地里长出的生命回响——当大幕落下,我们终将懂得,人生这场大戏最动听的唱段,永远是母亲唤儿的那声恁回来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