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母恩河南戏曲
河南戏台唱不尽的母子情:听梆子腔里报母恩
豫西山村的露天戏台总在农闲时搭起,台下白发的老母亲们坐在小板凳上,浑浊的眼里映着台上翻飞的水袖。当梆子声里传来娘啊娘,儿今得中状元郎,不忘娘亲纺线忙的唱词,这些操劳一生的妇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。中原大地的戏台上,三百年来始终传唱着最朴素的孝道。
**一、黄土地里长出的孝道戏**
光绪二十三年,开封府祥符县,豫剧坤伶周桂琴在《三娘教子》中饰演王春娥。当她唱到为娘五更纺线到天明,换得三斗糙米养儿身时,台下突然传来老妇人的嚎啕大哭。原来这位母亲独子早逝,听戏文勾起伤心往事。班主后来说,周桂琴那天的唱腔带着真切的哽咽,从此这出戏在豫东被称为断肠戏。
这样的故事在中原戏班代代相传。洛阳曲剧《清风亭》里被弃养的张元秀夫妇,开封越调《鞭打芦花》中受继母虐待的闵子骞,安阳怀调《卖苗郎》中孝子周文选,这些浸着血泪的戏文不是文人杜撰,而是从田间地头生长出的真实人生。老艺人常说:梆子戏的魂儿在孝字上,孝心不到,唱不出那个味儿。
**二、水袖翻飞中的母亲身影**
在豫剧《桃花庵》里,窦氏寻子时那段长达二十分钟的哭庵堪称绝唱。老观众说,名角马金凤每次演到这里,总要提前三天斋戒沐浴。当她甩起三米长的水袖,如漫天飞雪中寻儿的母亲,戏台下的啜泣声能盖过锣鼓。这种表演程式被称作哭腔十八跌,每一个身段都对应着母亲失子之痛的不同阶段。
巩义市戏曲博物馆保存着一件特殊的戏服——补丁摞补丁的慈母衣。这件源自清末的戏装,前胸绣着慈母线,后背补着二十八块不同颜色的碎布,象征母亲缝补岁月的痕迹。艺人们穿着它演《芦花记》,台步要走出庄稼妇的蹒跚,念白要带着灶台边的烟火气,这样的细节让程式化的表演有了血肉。
**三、戏台上下的人间至情**
1982年豫北大旱,林县红旗渠畔的戏班子排演新戏《娘亲》。剧中母亲为给儿子省口水喝,偷偷舔舐树叶上的露珠。首演当天,扮演儿子的武生张宝顺看到台下有位老妇正用豁口的碗给孙子喂水,突然在台上忘了词,扑通跪地喊了声真切的娘。这个意外成为当地戏迷津津乐道三十年的真情时刻。
在洛阳孟津,至今保留着陪娘看戏的习俗。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城隍庙会,出嫁的女儿要搀着母亲赶戏。戏散场时,常见白发的老母亲把闺女带来的鸡蛋糕掰成两半,就像她们年轻时在饥荒年月分食一块红薯。月光下的戏台影子拉得老长,仿佛时光从未流逝。
戏台上的梆子声还在中原大地上回响,那些跪地谢母的孝子,寒窑教子的慈母,在声光电的现代剧场里依然鲜活。当年轻观众为跨时空的母子对话落泪时,或许会想起自家厨房里忙碌的身影。河南戏曲里的报母恩,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,而是用最质朴的乡音,把孝道的种子种进一代代人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