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台上笑骂台下泪:戏曲中的鸨母为何让人又恨又怜?

时间: 2025-06-27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鸨在戏曲中是什么意思呢

台上笑骂台下泪:戏曲中的鸨母为何让人又恨又怜?

戏台锣鼓一响,画着浓艳妆容的鸨母摇着团扇登场,尖利的嗓门穿透戏园:姑娘们,快出来接客啦!台下观众或嗤笑或唾骂,却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个遭人厌弃的角色背后,藏着中国戏曲最精妙的人性图谱。鸨母从来不是简单的反派符号,在那些或泼辣或谄媚的面容下,是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集体倒影。

一、从神鸟到恶名:鸨字千年流变

甲骨文中的鸨字,原是描绘一种头生冠羽的大型涉禽。这种被称为百鸟之妻的候鸟,因其独特的交配习性被赋予神秘色彩。诗经中肃肃鸨羽,集于苞栩的吟咏,记录着先民对自然生灵的质朴观察。但随着市井文化兴起,鸨鸟雌雄混杂的习性逐渐被文人曲解,至迟在元代,老鸨已成为妓院女主人的代称。这种语义嬗变,恰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传统社会对女性道德的双重标准。

二、戏台上的活标本:鸨母形象的多重面相

在《救风尘》里,关汉卿笔下的鸨母贪婪市侩,将养女赵盼儿视为摇钱树;《桃花扇》中的李贞丽却显出几分侠气,国破家亡时仍护着李香君。这些截然不同的塑造,透露出戏曲创作者对底层女性的复杂态度。苏州评弹《玉蜻蜓》里的金大娘,表面刻薄算计,暗地却收留落难书生,这般矛盾性格恰如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世道人心的微妙纹理。

三、血色胭脂下的时代悲歌

明代话本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中的鸨母,年轻时何尝不是另一个杜十娘?当红颜老去、恩客散尽,经营妓院成了她们唯一的生存技能。清人笔记记载,秦淮河畔某鸨母临终前焚毁所有卖身契,这个未被写入正史的细节,撕开了道德批判之外的真实人性。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,鸨母既是压迫者,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,她们的狠辣往往源于更深重的绝望。

当现代观众为影视剧中脸谱化的恶毒老鸨愤慨时,或许该重听那些泛黄的戏文。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中设计鸨母薛妈劝解主角的唱段时,特意加入颤抖的哭腔——这不是为恶行开脱,而是提醒我们:每个被唾骂的角色背后,都站着整个时代的阴影。下次戏台上鸨母插科打诨时,那夸张的笑声里,或许正藏着最悲凉的生存智慧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