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梨园暗影:老鸨为何成为戏曲中的经典丑角?

时间: 2025-06-27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鸨在戏曲中是什么意思啊

梨园暗影:老鸨为何成为戏曲中的经典丑角?

在锣鼓喧天的戏台上,花旦的水袖翻飞间总掩映着这样一个角色——她头戴鎏金抹额,手执团扇,眼角眉梢堆着谄媚的笑,开口却是尖酸刻薄的市井俚语。这就是传统戏曲中令人又恨又笑的鸨母形象。当我们翻开《青楼集》《金瓶梅》等古籍,会发现这个角色远比舞台呈现更为复杂。

一、从神鸟到市井:鸨的语义嬗变

鸨字本指一种大型涉禽,《诗经》中肃肃鸨羽,集于苞栩描绘的正是鸨鸟栖于柞树之景。这种鸟类雌雄比例悬殊的特性,竟在宋元话本中被文人巧妙转喻。随着市井文化兴起,勾栏瓦舍中的经营者需要特定称谓,兼具管理才能与市侩气息的老鸨称谓应运而生。

元杂剧《救风尘》中,赵盼儿与鸨母周旋时的机锋对话,生动展现了这种称谓转变。鸨母既要维持妓院秩序,又要在文人墨客间左右逢源,这种矛盾性使其成为市井文化的最佳注脚。

二、戏台照妖镜:鸨母的戏剧功能

在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的戏文里,鸨母手持算盘逼迫十娘接客的场景,恰似一幅市侩浮世绘。这个角色往往承担着推动剧情的关键作用:她们贪财势利的本性制造矛盾,又因精于世故成为剧情转折的枢纽。

明代传奇《绣襦记》中的鸨母李氏,一面克扣李亚仙的脂粉钱,一面又教她如何笼络郑元和。这种复杂的性格塑造,使鸨母成为透视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棱镜。她们既是礼教社会的破坏者,又是畸形制度的产物。

三、文化符号的多重隐喻

清代《品花宝鉴》中的鸨母形象开始出现分化,有的仍保持传统丑角特征,有的则显露出人性化的侧面。这种演变折射出市井文化对传统道德评判的消解。在《桃花扇》中,李香君的假母虽贪财,却在关键时刻保全义女,展现出市井人物的生存智慧。

当代新编京剧《风雨丽人行》对鸨母形象进行重构,将其塑造为乱世中的无奈求生者。这种转变印证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下的嬗变,也引发我们对历史人物脸谱化书写的反思。

当戏台上的锣鼓渐歇,那些插科打诨的鸨母形象褪去夸张的油彩,显露出封建社会的生存困局。她们既是道德教化的反面教材,也是市井文化的活化石,在嬉笑怒骂间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真实的历史切片。下次在戏园子里遇见摇着团扇的老鸨,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时代褶皱里的尘世悲欢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