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姐唱的地方戏曲叫什么
【探访民间曲艺】村里人都爱听的爱姐戏到底有什么门道?
爱姐,来段《绣荷包》吧!
在皖南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,只要这声吆喝一起,巷尾的茶寮准会围上里三层外三层的人。被唤作爱姐的中年妇人也不推辞,竹椅上一坐,乌木响板啪地一打,清亮的唱腔便从巷子里漫开:正月梅花香,绣房女儿思春长......
这是我在歙县采风时偶遇的场景。当地人告诉我,这位爱姐本名汪素娥,是方圆百里最会唱新安戏的角儿。这个在百度百科上都查不到的剧种,却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听得如痴如醉。
新安江水养出的戏种
跟着爱姐来到她家后院,晾衣绳上挂着七八件绣工精细的戏服。这都是我奶奶留下的老物件,凤凰尾巴上的金线还是民国时苏州的绣娘手艺。爱姐抚着褪色的戏服说,新安戏起源于明清徽商鼎盛时期,沿新安江传播的水路戏班,融合了徽调、昆腔和当地渔歌的特点。
最特别的要数水磨腔。爱姐随手拈起茶碗示范:你看这调门起得低,像不像船工摇橹?她口中的唱腔果然带着波浪般的起伏,尾音总在将尽时打个旋儿,恰似江面泛起的涟漪。这种唱法原是船工为省力气琢磨出的发声技巧,倒成了新安戏的标志。
三张八仙桌拼起的戏台
在爱姐的戏箱里,我发现件有趣的物件——三块可拆卸的雕花木板。这是我们赶场用的戏台。爱姐笑着比划,往八仙桌上一拼就是个三尺见方的小舞台。这让我想起老辈人说的草台班子,走村串巷的艺人最懂因地制宜的智慧。
去年重阳节,爱姐带着这套行头去深渡镇演出。临时戏台搭在千年古樟下,台上演着《采茶记》,台下老茶农们跟着哼唱,不知谁家的黄狗蹲在台边听得入神。这样的场景,或许就是民间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年轻人学戏有新招
问及传承,爱姐掏出手机给我看短视频账号。镜头里的她穿着家常碎花衫,在灶台前一边烙毛豆腐,一边教唱《十二月花名》。现在年轻人哪耐烦听全本戏?我就把经典唱段揉进生活场景里。这条视频竟有二十多万点赞,评论区里不少00后留言要学戏。
更意外的是,爱姐收了三个云徒弟。通过视频连线,上海的大学生跟着她学身段,广东的茶艺师在学唱腔。前天还有个后生问我,能不能用新安戏的调子唱周杰伦的歌。爱姐说着自己都笑了,老戏要活,总得接点地气。
暮色中告辞时,爱姐又被人请去唱堂会。远远望去,三块木板搭就的戏台上,水袖轻扬间流转着四百年的光阴。那些在都市剧院里失落的戏曲魂,或许正藏在这街巷深处的烟火气里,等着有缘人来听一段活色生香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