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老槐树下的梆子声——我与河南戏曲的不了情

时间: 2025-10-01 10:0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家乡河南戏曲

老槐树下的梆子声——我与河南戏曲的不了情

临街老茶馆的吆喝声里飘来一缕梆子腔,惊醒了檐角沉睡的铜铃。二十年前,也是这样蝉鸣聒噪的午后,外婆牵着我的手挤进人潮涌动的城隍庙会。戏台前蒸腾着胡辣汤的辛香,红脸关公的髯口在阳光下闪着金丝光芒,那是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河南戏曲初印象。

一、庙会里的启蒙学堂

每逢农历三月十八的城隍庙会,青石板上总会支起七丈见方的戏台。褪色的幕布后藏着另一个世界:旦角鬓边的翠翘随唱腔颤动,武生翻筋斗时腰间玉带翻飞如蝶。五岁那年的《穆桂英挂帅》,戏台两侧的松香火把映得穆柯寨的旌旗猎猎生辉,马金凤老师那声辕门外三声炮穿云裂帛,惊落了我手中的芝麻糖。

外婆总说戏文里藏着做人的道理。她指着台上《卷席筒》里的小苍娃:你看他背着席筒走天涯,就是要告诉咱穷不失志。这些浸透中原智慧的唱词,比私塾先生的戒尺更能敲打孩童心扉。戏台下的观众席就是流动的学堂,卖糖葫芦的、打烧饼的、推独轮车的,此刻都成了同窗。

二、乡音里的文化密码

在郑州读大学时,偶然在旧书摊翻到1933年的《豫剧考略》,泛黄的书页里记载着豫剧祥符调的九腔十八调。原来儿时听的《朝阳沟》里银环那声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,竟藏着北宋官话的遗韵。曲剧《陈三两》的唱腔里,分明能听见洛阳水席宴上的劝酒令;越调《收姜维》的拖腔中,宛若有春秋战国铁马金戈的回响。

去年在短视频平台刷到00后姑娘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蟒袍玉带换成了汉服襦裙,水袖化作手机云台。直播间里年轻人刷屏追问:小姐姐唱的是河南坠子吗?我突然意识到,那些以为消失的戏曲元素,早已化作文化基因流淌在年轻人的血脉里。

三、乡愁中的传承之路

今年清明返乡,发现老戏台变成了社区广场。曾经的武场师傅在教孩子们耍花枪,电子琴替代了笙箫,但《花木兰》的唱词依然字正腔圆。文化馆的数字化工程让老艺人的身段唱腔化作3D影像,抖音上的豫剧挑战赛吸引百万网友对唱《抬花轿》。

最惊喜的是在郑东新区遇见戏曲主题咖啡馆,拿铁拉花勾勒着戏曲脸谱,背景音乐是重新编曲的《打金枝》。老板是90后海归,他说要把河南戏曲做成听得见的文创。看着玻璃幕墙上川流不息的中原福塔,忽然明白戏曲从未远离,它只是换上了时代的妆容。

暮色中的城隍庙飘来油旋馍的焦香,戏台旧址上新立的5G智慧屏正在直播豫剧名家演唱会。当熟悉的梆子声混着电子音效响起时,我仿佛又看见外婆在人群里踮脚张望的银发。这穿越千年的声腔里,藏着中原大地的文化密码,也系着游子心中最柔软的乡愁。或许这就是戏曲传承的奥秘——它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,在一代代人鲜活的记忆里生生不息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