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一群人叫什么
梨园深处觅知音:那些与戏曲共舞的人们
在苏州平江路的一家百年茶馆里,每周四下午总会传来清越的昆腔。推开雕花木门,二十余位衣着素雅的男女正手持工尺谱,随着笛师的三眼一板轻声吟唱。他们不是专业演员,却是这座城市里最懂水磨调的一群人——在江南,人们称他们为曲叙。
一、前世今生话称谓
明清时期的戏楼后台总挂着票友雅集的木牌,那时把自备戏资参与演出的爱好者唤作票友。北京前门的广和楼曾有八大票友的传奇,其中富商王瑶卿为学《贵妃醉酒》,竟在梅兰芳宅邸门前守了三天三夜。这个称谓随京剧流传至今,天津劝业场的茶楼上,仍能听见票友们唱《空城计》时中气十足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。
江南水乡则另有一番风韵。昆曲爱好者自称拍先,源自吴语拍曲先生。在苏州耦园的曲会上,年逾古稀的周老先生还能将《牡丹亭》的【皂罗袍】唱得百转千回。岭南粤剧圈则爱用私伙局,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称呼记载着老广州人在骑楼下摆开锣鼓、即兴开嗓的市井风情。
二、戏里戏外见精神
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后台,总能看到票友张老师傅为年轻演员整理头面的身影。这位退休工程师三十年如一日研习程派唱腔,独创的气声共鸣法让专业演员都啧啧称奇。在杭州西湖边的城隍阁,越剧票友们自发组建的梁祝研习社,不仅复原了袁雪芬版本的十八相送,还创排出融入现代舞的《新·化蝶》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黄土高原上的秦腔自乐班。陕北农民老李把自家窑洞改成戏台,农闲时十里八乡的爱好者聚在这里,吼着《火焰驹》吃油泼面。他们用智能手机直播演出,竟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数十万粉丝,让古老的大秦之腔在互联网时代重焕生机。
三、薪火相传有新篇
北京正乙祠戏楼的青年票友联盟最近火了。这些90后00后将京剧元素融入街舞,改编的《说唱脸谱》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。更难得的是他们定期到中小学开设戏曲工坊,孩子们跟着学画脸谱、练云手,在抖音发起我的第一出戏挑战。
在南京朝天宫的银杏树下,昆曲社的年轻人开发出AR版《游园惊梦》。手机扫过牡丹亭模型,虚拟杜丽娘便在水袖轻扬中吟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。这种古今对话的创新,让00后大学生直呼古人真会玩。
从皇城根下的京剧票房到岭南茶楼的私伙局,从陕北窑洞的秦腔自乐班到苏杭园林的曲会雅集,这群以不同名号自居的戏曲爱好者,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基因。他们不是博物馆里的守夜人,而是让古老艺术活在当下的炼金术士。当年轻票友在直播间刷起角儿来了的弹幕,当VR技术重现梅兰芳的舞台风采,我们分明看见,戏曲的香火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别样的枝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