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梅姐是哪里人
梅姐的戏腔里,藏着江南的魂
清晨六点的青石板巷还沾着露水,梅姐的收音机已经亮起橙黄的光。咿呀——一声昆腔从雕花木窗里飘出来,惊醒了趴在黛瓦上的狸花猫。街坊们常说,单听这开嗓的劲儿,就晓得梅姐是吃哪方水土长大的。
梅姐的戏装匣子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十五岁的少女穿着改良旗袍,站在褪了色的朱漆戏台前,台柱上昆山堂会四个金字还依稀可辨。那是1983年的中秋节,她第一次登台唱《牡丹亭》,发间插的玉兰花是隔壁阿婆现摘的。
好个杜丽娘!台下有位穿中山装的老人拍案叫绝。后来才知道,这位省昆剧院退休的琴师,竟是当年给梅兰芳先生拉过胡琴的。老人说梅姐的转音像浸了太湖水,非要收她当关门弟子不可。
腊月里练功最苦。梅姐裹着棉袍在弄堂口吊嗓子,呵出的白气混着吴侬软语的唱词,把晾在竹竿上的蓝印花布都呵出了冰碴子。邻居家小孩扒着门缝偷看,她就抓把桂花糖,教他们用苏州话念戏文:袅晴丝吹来闲庭院...
去年中秋,周庄水戏台重开。五十四岁的梅姐一袭月白衫子,乌篷船载着她从双桥底下荡出来。琵琶弦起时,岸边的茶客都停了杯——那唱腔里分明淌着锦溪的橹声,飘着甪直的茶香,戏台四周的灯笼红得就像她年少时偷抿过的胭脂。
散场后有人问梅姐师承何处,她指指脚下潺潺的流水:喏,我的师父在这水底下唱了六百年。月光漫过她眼角的细纹,恍惚还是那个在堂会后台偷吃定胜糕的苏州小娘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