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明哥是哪里人
梨园深处有人家——探寻明哥的戏曲人生密码
清晨五点半,天还泛着蟹壳青,安庆大观亭的晨雾里准时传来咿呀的吊嗓声。石板路上晨练的老人会心一笑:准是明哥又在练功了。这个被街坊们亲切称作明哥的中年汉子,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,在长江畔的这座古城里,续写着黄梅戏的当代传奇。
**一、水乡浸润的戏骨**
1983年的那个梅雨季节,七岁的李明蜷缩在渡江剧场的条凳上,目不转睛盯着台上翻飞的水袖。那出《天仙配》里董永的唱腔,像龙眠山的山泉般清冽,又似江心洲的芦苇般柔韧。散场后,他追着戏班子的板车跑了三里地,直到班主严师傅被这双发亮的眼睛打动,破例教了他一段杉木水桶辛郎挑。
在安庆老城,戏曲从来不只是舞台艺术。明哥至今记得,每到中元节,长江边的码头就会搭起竹棚戏台。扎着红头绳的船家女,肩挑货担的徽商,都跟着锣鼓点轻轻跺脚。这种渗入市井的戏曲基因,让他在九中读书时就成了校文艺队的小严凤英,能把《打猪草》里的陶金花演得活灵活现。
**二、草台班子的淬炼**
九十年代的南下潮中,二十岁的明哥选择留在菱湖公园的露天戏台。没有霓虹灯效,他就用煤油灯在幕布后制造云遮月的光影;缺少乐队伴奏,他和伙伴们用脸盆当堂鼓,瓷碗作云锣。最难忘那年腊月,在怀宁石牌镇演出时突降大雪,观众却撑着油纸伞听到月上中天。
这些年在乡村戏台的摸爬滚打,让明哥摸索出独特的表演哲学。他会观察茶馆里老茶客捏盖碗的兰花指,会记录菜市场小贩吆喝的韵律,甚至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走势中汲取身段灵感。这种接地气的创作理念,让他的《徽州女人》在省戏曲节上斩获金奖。
**三、新火试新茶的传承**
当短视频浪潮席卷而来,45岁的明哥做出了让同行惊讶的决定。他在抖音开设明哥说戏账号,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拆解戏曲程式。一段三分钟看懂水袖密码的短视频,竟引来百万点击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他的网络戏迷中有三分之一是00后。
每个周末的午后,明哥都会在倒扒狮街区的百年戏楼开办公益课堂。这里既有白发票友,也有刚放学的孩子。他教小姑娘们捻指时的力道,就像当年严师傅教他执马鞭的手法;讲解《小辞店》的悲情时,总会指着窗外振风塔的飞檐:你们看,那翘角多像欲说还休的叹息。
去年冬至,明哥带着弟子们在长江轮渡上办了一场流动戏班。当《夫妻观灯》的唱腔混着汽笛声在江面荡开,对岸的九江传来应和的梆子声。那一刻他忽然明白,戏曲就像这滔滔江水,看似改变了形态,实则永远奔流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。如今的安庆人常说,要听最地道的黄梅调,不必去专业剧院,跟着明哥的自行车铃声走,转角就能遇见活色生香的戏曲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