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好戏曲的观众叫什么人
梨园内外觅知音——探秘戏曲观众的雅称与情结
清晨的北京陶然亭公园里,一群银发老者对着湖水吊嗓,清亮的西皮二黄惊起一池白鹭;夜晚的苏州网师园中,穿月白长衫的年轻人怀抱三弦,在回廊深处轻唱《牡丹亭》。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戏曲爱好者,在千年时光长河里始终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知音。
一、雅称里的文化密码
票友二字源自清代八旗子弟的龙票,持此凭证可出入各大戏楼。这些痴迷戏曲的八旗子弟常在府邸自组票房,切磋技艺,由此诞生了票友这个雅称。在江南水乡,曲友之称则暗含文人情趣,明代昆曲鼎盛时期,文人雅士常在园林中结社唱曲,张岱《陶庵梦忆》记载的丝社便是典型。
更动人的是戏迷这个称谓。民国时期,京剧名旦程砚秋在上海演出,一位富商太太连续包场三十天,散戏后总要等到程先生卸妆道别。某日突降暴雨,程砚秋隔着车窗望见那位太太仍执着油纸伞立于雨中,自此改称戏迷为风雨故人。
二、观戏台上的众生相
长安大戏院的老茶房能闭着眼听出观众来路:拍膝盖打板的是天津卫的老戏虫,跟着哼唱还带身段的是北京戏校的学员,看到精彩处突然迸出秦腔叫好声的定是西北来的客人。在江浙一带的戏楼里,老观众品戏如品茶,听到妙处不过轻轻点头,散场时却能把演员的某个眼神分析得鞭辟入里。
2019年昆曲《浮生六记》首演时发生趣事:当演到沈复芸娘对酌时,前排观众突然集体起身移位。原来这些资深戏迷深谙听戏要听角的传统,特意腾出位置让声腔能经堂柱反射,形成独特的剧场音效。
三、新媒体时代的梨园情
苏州90后顾小姐在抖音直播唱昆曲,意外收获百万粉丝。她别出心裁地将水磨腔与流行音乐混搭,直播间里既有刷鲜花的年轻网友,也有留言指点发音的老曲友,形成奇妙的代际对话。北京某京剧社团开发戏曲剧本杀,让玩家通过解谜学习戏曲程式,报名者中00后占七成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海外票友群体。巴黎中国戏曲协会每月举办云端曲会,定居法国的上海阿姨与留学生同唱《贵妃醉酒》,意大利汉学家用美声唱法演绎《夜奔》,时差七小时的交流中,传统戏文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,从檀板清歌到数字戏台,变的是载体,不变的是那份深入骨髓的痴迷。当年轻观众在戏院门口扫码购票时,他们延续的不仅是票友之名,更是千年不绝的知音之谊。或许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言:戏是假的,情是真的,这情字里既含着演员的痴,也酿着观众的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