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胡同深处有知音:京城票友奶奶的戏里人生

时间: 2025-09-17 18:30:03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爱好戏曲的大妈叫什么

胡同深处有知音:京城票友奶奶的戏里人生

清晨七点,北京陶然亭公园的晨雾还未散尽,假山后传来一声清亮的海岛冰轮初转腾。循声望去,满头银发的王淑芬正对着荷塘开嗓,水袖随着唱腔在空中划出圆润的弧线。这位75岁的退休教师,正是北京城万千票友奶奶中的一员。

**一、梨园春色驻朱颜**

京城戏迷圈流传着这样的行话:西单有青衣胡同,朝阳存老生大院,每个社区都藏着几位角儿奶奶。这些老太太们晨起吊嗓雷打不动,手机里存着各派唱腔的伴奏带,微信群里讨论的不是家长里短,而是程派水袖该甩几寸、梅派兰花指如何拿捏。

在景山街道的老年活动中心,每周三的京剧研习课总是座无虚席。62岁的李秀英能完整背出《锁麟囊》二十六个唱段的词,她说:年轻时在纺织厂干活,机器声里都哼着'春秋亭外风雨暴'。现在退休了,可算能把整出戏串下来了。

**二、水袖翻飞岁月长**

在什刹海银锭桥畔的露天戏台,每个周末都上演着特别的奶奶剧场。73岁的张慧芳带着自制的凤冠,和票友们排演全本《四郎探母》。她们用皱纹密布的手捻着绢帕,眼波流转间竟真透出铁镜公主的娇憨。台下摇着蒲扇的老街坊们不时叫好,恍惚间让人分不清今夕何夕。

这些民间戏班自有一套生存智慧:网购戏曲头面比实体店便宜三成,老年大学的形体课能矫正身段,孙子淘汰的智能手机正好用来录唱腔。朝阳区文化馆的统计显示,仅2022年就新增了17个老年戏曲社团,最年轻的成员也有58岁。

**三、传灯续火有新篇**

后海北沿的梨园茶座里,总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:满头银发的奶奶握着小姑娘的手,一板一眼地教《卖水》中的花梆子步。10岁的妞妞已经能唱整段《苏三起解》,她说:王奶奶说等我考上戏校,就把她收藏的翠翘头面送给我。

这些戏迷奶奶们自发组织的戏曲传承小分队,正通过社区课堂、网络直播把传统艺术的火种播撒向更远方。她们改编的京剧版《孤勇者》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赞,豫剧戏歌《朝阳沟新唱》成了广场舞新宠。正如王淑芬常说的:戏比天大,只要有人接着唱,老祖宗的东西就断不了。

当暮色染红胡同的灰墙,陶然亭的戏腔渐渐隐入市声。那些执着于水袖翻飞的银发身影,用半个世纪的痴守编织着独特的文化图景。她们不是专业演员,却让传统戏曲在街巷阡陌间生生不息;她们自称老戏痴,实则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文化传承者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