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河南电视台2018戏曲春晚
豫韵飞扬夜:2018河南戏曲春晚的幕后与台前
2018年农历腊月廿八的郑州,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内,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正在为年轻演员勾画脸谱。油彩在面颊游走的沙沙声,与后台此起彼伏的吊嗓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。这场筹备三个月的戏曲春晚,即将拉开帷幕。来自全省18个地市的戏曲传承人,带着最鲜活的豫剧基因,在这个寒冬的夜晚,为中原大地献上一场文化盛宴。
一、梨园薪火的代际传递
当91岁的豫剧名宿马金凤缓步登台时,舞台两侧的年轻演员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。老人手持折扇,在《穆桂英挂帅》的经典唱段中,每个身段转折都暗含七十载舞台功力。台侧候场的青年武生李鹏杰下意识模仿着前辈的步伐,他今晚要演绎的《挑滑车》,正是马老当年手把手传授的看家戏。
后台化妆间的镜前,曲剧新秀王梦圆正在调整头饰。她的戏箱里珍藏着一支鎏金点翠凤钗,这是曲剧大师王秀玲在彩排时亲手为她戴上的。凤钗压鬓三寸整,传承的分量重千钧。这位90后演员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时,河南坠子省级传承人陈胜利正带着艺校学生在侧幕条练习云手,月光透过幕布缝隙,在年轻的面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二、科技赋能下的传统新生
当《朝阳沟》的经典旋律响起,全息投影技术将1963年的黑白影像与现场表演无缝衔接。栓保娘扮演者杨红霞的唱腔穿越时空,与影像中的前辈魏云形成奇妙的和声。舞台机械缓缓升起,将现代豫剧《焦裕禄》的布景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兰考沙丘,黄沙漫卷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席响起阵阵惊叹。
在创新实验剧目《数字牡丹亭》中,AR技术让杜丽娘的虚拟水袖延展至观众席。5G直播技术首次实现全省136个基层院团同步观看,南阳市唐河县戏曲团的排练厅里,老琴师张广才看着大屏上的实时直播,手指不自觉地跟着主会场的伴奏打起节拍。
三、泥土里长出的春晚
来自浚县民间戏班的王铁柱们,带着自制的竹马旱船道具挤进后台时,正遇上省豫剧院三团的演员在排练精准扶贫题材的小戏《山花烂漫》。两种截然不同的戏曲生态在这个空间碰撞交融:一边是沾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,一边是聚焦时代的现代创作。总导演林涵特意安排这两个节目前后衔接,让观众看到戏曲从田埂走向舞台的完整脉络。
当晚会进行到戏迷擂台环节,通过新媒体征集的票友与名家同台竞技。来自周口农村的刘玉兰大娘,用沙哑却饱含深情的嗓音唱完《花木兰》选段后,评委席上的小香玉突然起身示范:这'刘大哥讲话理太偏'的'偏'字,要像抛绣球一样甩出去。大屏实时捕捉的特写镜头里,老人眼角的皱纹随唱腔颤动,构成最动人的文化表情。
零点钟声敲响时,全体演员合唱新编戏歌《中原更出彩》。舞台上方垂落的36米长卷缓缓展开,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全省戏曲工作者的手印。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,老中青三代戏曲人相拥谢幕,他们身后的大屏正实时显示着晚会收视数据——全省收视率突破23.7%,创下历届戏曲春晚新高。这场融合了传统精粹与现代审美的文化盛宴,让数百万观众在戏韵悠扬中,触摸到了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