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调河南戏曲闷笛
豫韵笛魂:探秘河南戏曲里的闷笛绝技
豫东平原的夏夜,老戏台前围坐着黑压压的人群。一记闷雷般的笛声突然破空而出,台上须发皆白的老艺人双腮微鼓,手中的竹笛竟发出近似人声的呜咽。这是豫剧《包青天》里经典的铡美案桥段,那声摧肝裂胆的笛鸣,让多少观众在夏夜里寒毛倒竖。这种独特的演奏技法,正是河南戏曲中传承百年的闷笛绝活。
一、梆子声里的笛魂
在豫剧的文武场里,闷笛犹如一柄双刃剑。它既能模仿北邙山间的猎猎西风,又能化作妇人深夜的啜泣。这种以F调竹笛为基础的特殊技法,要求演奏者用丹田之气推动气流,通过控制唇压与指法的微妙配合,让笛膜产生特殊的振动频率。老艺人常说:三分指法七分气,笛声入骨才算艺,正是道出了闷笛演奏的精髓。
豫西调《穆桂英挂帅》中,闷笛与梆子的配合堪称天作之合。当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响起,闷笛以气若游丝的弱奏铺垫背景,突然转为穿云裂石的强音,与枣木梆子的脆响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声腔对比的戏剧张力,正是河南戏曲独特的审美密码。
二、竹笛里的千年密码
开封朱仙镇的老笛师张广才,至今保留着祖传的闷笛制作技艺。选取豫北安阳林虑山的五年生紫竹,要在立冬后竹液凝固时砍伐。笛身内径的毫厘之差,笛膜的老嫩厚薄,都关乎着闷笛音色的成败。张师傅常说:好笛子要会呼吸,他制作的闷笛能根据气息变化呈现七种音色层次。
在许昌春秋楼戏曲博物馆,珍藏着一支清代道光年间的闷笛。笛身包浆温润,六个音孔位置与今制迥异,印证着这项技艺的百年流变。老艺人们口耳相传的工尺谱里,叠、滑、颤、剁四字诀,藏着闷笛演奏的终极奥秘。当代笛王郝玉岐曾用这支古笛即兴演奏,竟让在场学者听得潸然泪下。
三、乡音未改的传承
90后笛手李晓阳在抖音直播闷笛教学,意外收获十万粉丝。他创新地将电子声效与传统技法结合,在《朝阳沟》选段中加入现代和声,让老戏迷耳目一新。这种跨界尝试引发热议,有人痛心疾首,更多人却看到了传统艺术的新可能。
郑州戏曲学校的闷笛选修课场场爆满,00后学员们用手机软件记录老师傅的吐纳节奏。非遗传承人王金亮打破门户之见,公开祖传的气沉三焦呼吸法。在周口淮阳太昊陵庙会上,十岁孩童持笛登台的场景,让人看到这门古老技艺的勃勃生机。
戏台边的老槐树年轮又添新圈,闷笛声穿越时空仍在回响。从北宋勾栏瓦舍到现代网络云端,这根三尺竹管承载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中原大地的文化基因。当年轻笛手们以崭新方式奏响古老旋律时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音符的流转,更是一个族群千年不绝的文化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