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着转圈圈戏曲表演叫什么
台上转圈如蝶舞梨园绝技有乾坤——探秘戏曲中的旋身戏
在长安大戏院的红氍毹上,一袭水衣的刀马旦凌空飞旋,武生单臂托举着佳人连转九圈,裙裾翻飞似彩云追月。这令人屏息的绝技,在梨园行里有个鲜为人知的雅称——旋身戏。
一、旋身戏的前世今生
这项技艺可追溯至宋元杂剧中的打旋子,原本是武戏中表现战场厮杀的招式。明代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:武生作旋风步,旦角随势而旋,状若游龙戏珠。到清代徽班进京时,四大徽班将南方的柔美身段与北方的刚劲功夫相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旋身程式。
在京昆鼎盛时期,旋身戏的技法已臻化境。武生需练就千斤坠的腰马功夫,旦角要掌握云步与卧鱼的平衡技巧。著名武生杨小楼能托举旦角连转十三圈而不晃,每次谢幕时都能赢得满堂炸窝好。
二、戏台乾坤里的力学密码
在《长坂坡》赵云救主一折中,赵云单臂托举糜夫人旋身突围,看似轻盈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。武生需将重心落在后腰命门穴,双腿呈子午桩稳固下盘。旦角则要收紧气沉丹田,身体绷成一张反弓,借助离心力保持平衡。
训练时,学徒要在八仙桌上练习金鸡转,最初绑着沙袋转圈,待能转满七七四十九圈方可卸重。老艺人常说:转圈要转出太极韵,刚柔相济方显真功夫。这种将传统武术融入戏曲的智慧,正是旋身戏的精妙所在。
三、旋舞惊鸿的文化意蕴
在《游园惊梦》里,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旋身双舞,用肢体语言诉说穿越生死的爱恋;《钟馗嫁妹》中众鬼卒托举小妹的群旋场面,则暗含驱邪纳吉的民间信仰。这种艺术语言超越时空,让观众在旋转中感受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律。
当代新编戏《大唐贵妃》创新运用威亚技术,将传统旋身戏与多媒体结合,让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出盛世风华。这种古老技艺的现代重生,恰似戏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,既保持着传统的基因,又激荡着时代的回响。
幕起幕落间,旋身戏的裙裾仍在戏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。这项凝聚着古人智慧与匠心的绝技,正如旋转不止的乾坤,在时光流转中传承着中华戏曲的魂魄。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那令人目眩神迷的旋舞,依旧是戏迷心中最璀璨的梨园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