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老旦怀里的小孙子:一出戏里的血脉传承

时间: 2025-07-03 14:30:01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抱着小孙子的戏曲叫什么

老旦怀里的小孙子:一出戏里的血脉传承

在豫东某乡镇的露天戏台前,七十三岁的张奶奶听见台上老旦的唱腔,浑浊的双眼突然泛起泪光。台上那位头戴黑绒帽、身着素褶子的老旦正抱着襁褓中的婴孩,苍凉的唱腔让老人想起五十年前,自己的祖母带她看这出《老来难》的情景。这出鲜少登上大剧院的地方戏,在乡间草台班子的演绎中,默默传承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家族记忆。

一、襁褓里的传承密码

在豫剧《老来难》的核心段落中,白发苍苍的赵氏怀抱孙儿跪在祠堂前,唱腔里既有含饴弄孙的欢欣,又暗含家族延续的庄重。这个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,在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中升华为文化符号:老旦左手托着象征婴孩的红布包,右手作拍哄状,每走三步必回身望祖,将新生命与祖先血脉紧密勾连。

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源自明代的社戏传统。杞县出土的万历年间戏俑显示,当时艺人就已采用怀抱日月的托举手势,以红绸代婴孩,暗合红孩儿的民间信仰。在许昌发现的清代戏本残卷中,更明确标注抱孙三叹的科介动作,要求演员需在祠堂、灶台、院门三处驻足长叹。

当代老艺人王秀兰回忆,她学戏时师傅特意带她观察产妇抱婴的姿态:要像捧着一碗不撒的热油,手臂得稳,眼神要柔,这才是咱们中国人抱孩子的样子。这种源自生活的艺术提炼,让程式化表演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

2019年深秋,鹿邑县杨湖口镇的庙会上,永红豫剧团在临时搭建的雨棚里开演《老来难》。台下雨衣攒动,台上老旦李凤英的唱腔混着雨声格外清亮。这种草台班子的流动演出,正是这出冷门戏得以存续的关键。没有华丽的灯光布景,演员与观众呼吸相闻,反而让戏里的家长里短更显真切。

后台的戏箱里藏着几代人的智慧:褪色的戏服内衬密密麻麻缝着演出日期,磨损的髯口用渔线加固,婴儿道具是用旧棉袄改造的。班主赵建国说:我们跑江湖的,讲究'戏比天大'。去年发大水,戏箱漂走了,老李头愣是游出去把孙子的道具抢回来。

这些行走在乡间的艺人深谙观众心理。在商丘演出时,他们会加入当地方言俚语;到周口农村,则强化祭祖仪式的细节。这种入乡随俗的变通,让传统戏文始终能与当代生活血脉相通。

三、祠堂内外的血脉长河

柘城县赵氏宗祠的砖墙上,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戏班题壁。斑驳的墨迹里,《老来难》的戏名清晰可辨。每年清明,赵家后人仍会请戏班在祠堂前演这出戏,族中长者抱着新生儿向祖先报到的仪式,与戏中场景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
这种文化记忆的延续充满韧性。年轻观众或许不懂戏词中的典故,但台上老旦颤抖的双手、婴孩道具上的补丁、唢呐声里的沧桑,都在无声诉说着家族绵延的故事。当九十岁的赵金斗老人跟着台上哼唱时,他怀里曾孙的瞳孔中,正倒映着戏台两侧将熄未熄的灯笼。

幕落时分,戏班收拾行装赶往下一个村庄。装道具的木箱里,那个象征婴孩的红布包磨得发亮,针脚里浸着几代艺人的汗水。这出没有明星大腕的地方戏,就这样在乡间小路上默默行走,把中国人关于家的记忆,缝进每一个针脚,唱进每一段拖腔,让祠堂里的香火在戏台上继续燃烧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