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载首页 > 戏曲资讯

戏台上抱娃的角儿不叫妈——说说戏曲里的抱娃旦

时间: 2025-06-30 14:30:02作者: 张思浏览: 

抱孩子的戏曲表演叫什么

戏台上抱娃的角儿不叫妈——说说戏曲里的抱娃旦

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,年逾七旬的京剧名角王佩瑜正为年轻演员勾脸。油彩扫过眼尾时,她突然停下笔:知道《四郎探母》里铁镜公主抱阿哥出场的步法吗?要像捧着玉玺,又得透着家常。这个细节,揭开了戏曲舞台上抱娃旦的独特门道。

一、三尺戏台上的生命礼赞

传统戏班后台藏着个不成文的规矩:旦角演员学《三娘教子》必先缝百日襁褓。这不是迷信,而是让演员在穿针引线间体悟母亲的体温。明代戏文《白兔记》中李三娘雪地分娩的经典场面,演员要在寒冬腊月将襁褓紧贴心口,用体温暖热冰冷的戏服。

昆曲大师梅兰芳在《太真外传》里怀抱安禄山的戏码,曾特意向接生婆讨教抱婴手法。他观察到新生儿脖颈绵软,首创了以水袖托住假婴头部的程式动作,这个细节至今仍是戏曲院校的必修课。

二、襁褓里的乾坤大

京剧《四郎探母》中,铁镜公主怀抱的阿哥实为红绸包裹的玉圭。这个设计暗合契丹贵族以玉养气的习俗,每次公主抖襁褓的动作,都要让玉圭发出清脆相击声——既不能惊了孩儿,又要让末排观众听得真切。

秦腔《火焰驹》里的抛子绝活堪称一绝。黄桂英将襁褓抛向三张桌高的云手演员,接者需以卧鱼身法稳稳接住。这个惊险动作源自陕西民间撂娃习俗,经过艺术提炼,把母亲舍子的悲怆化作空中绽放的弧线。

三、程式化中的烟火气

豫剧大师马金凤演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特意在铠甲内缝制棉花垫肩。她说:当娘的抱娃,肩膀要像棉花包,让崽子窝得舒坦。这种生活化的创造,打破了武旦行当的常规表演程式。

川剧变脸绝活也被巧妙化用。在《白蛇传》断桥一折,青儿怀抱许仕林转身瞬间,婴孩的脸谱由金童相变为凡人相。这个变脸设计,暗合了神仙落凡尘的命理玄机。

戏台上方寸之地,抱娃旦用程式化的动作勾勒出千姿百态的母性图谱。那些或华贵或朴素的襁褓里,裹着的不只是道具,更是中国人对生命传承的敬畏。当锣鼓声歇,卸了妆的演员们常说:怀里的'孩子'沉得很,那是老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分量。

戏曲视频下载

更多>>

戏曲MP3下载

更多>>

相关戏曲资讯

更多>>

看戏迷下载

唱戏机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