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孩子唱的戏曲叫什么歌
哄孩调:戏台上那抹温柔的月光
在晋南某座古戏楼斑驳的廊柱下,一位老票友眯着眼睛回忆:五岁那年闹夜,娘抱着我在月地里转圈,哼着'八月十五月儿圆,娘给孩儿做花衫',那调子跟《三娘教子》里的王春娥一个样。这段记忆道出了戏曲艺术中一个隐秘的传承——那些在戏台上哄孩子的唱段,是演员们用骨血焐热的生命之歌。
一、襁褓中的戏韵
清末戏班跑码头时,常有艺人背着奶娃娃登台。山西中路梆子名伶筱桂桃在《汾河湾》中扮柳迎春,后台婴啼突作,她竟将哭腔化入唱词:小冤家莫要哭嚎啕,你父寒窑把饭烧,台下观众浑然不觉。这种即兴创作逐渐形成独特的哄孩调,在梆子腔中称作娃娃腔,昆曲里叫乳娘调。
河南越调《大祭桩》中,黄桂英怀抱幼子跪灵堂,那段我的儿莫怕灵前冷,娘用袖口遮阴风的唱腔,尾音带着气声颤抖,恰似母亲轻拍襁褓的节奏。老艺人口传,这段唱法源自民国时期坤伶李桂红,她在戏台上哺乳时自然流露的哼唱,被琴师捕捉记谱,成了代代相传的经典。
二、戏箱里的摇篮
京剧程派《锁麟囊》里春秋亭一折,薛湘灵哄儿入睡时轻摆水袖,暗合摇篮晃动的韵律。程砚秋曾向奶妈学得哄睡儿歌,将哦~哦~宝宝睡的衬词化作婉转的拖腔。这种源于生活的创造,让程式水袖在翻飞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。
秦腔《火焰驹》中,李母夜织时唱的纺线谣,实为明代关中母亲们哄孩子的催眠曲。老辈人说,学这段唱须得真抱个襁褓,感受臂弯沉甸甸的分量,才能唱出那份胳膊酸来心却甜的滋味。某次下乡演出,主演李梅见台下农妇抱着哭闹婴儿,即兴将唱词改为莫哭莫闹娘在这,竟引得全场母亲轻声相和。
三、生生不息的传承
在福建莆仙戏古抄本中,《岸贾打》一折标注着此处用摇篮曲,曲谱旁画着个月亮。老艺人说这是祖师爷留下的暗记,提醒后辈这段唱要像月光般温柔。2018年非遗展演时,90后演员林晓红抱着道具婴儿,突然想起视频中母亲哄自己的样子,不自觉加了轻轻摇晃的动作,这个细节让老观众泪湿青衫。
当代戏曲创作者正从这些传统唱段中汲取养分。新编昆曲《牡丹亭》杜丽娘游园时,加入了一段哄布娃娃的童谣;豫剧《常香玉》中,大师抱着孙女哼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既是戏中戏,又是文化基因的传递。这些创新让古老的哄孩调焕发新生,恰似月落日升,循环不息。
幕落时分,戏台灯光暗去,那些母亲们的唱腔却在夜空回旋。它们不是单纯的表演技法,而是戏曲艺术跳动的脉搏,是千年文化传承最温暖的注脚。当年轻演员抱起道具婴儿时,接过的不仅是角色,更是无数母亲在历史长河中哼唱过的生命诗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