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玉摔玉戏曲叫什么来着
《宝玉摔玉》:戏台上那一摔,摔碎了多少红尘痴念?
台上金锣骤响,一声裂帛般的唱腔划破戏园子的喧嚣。生着桃花眼的贾宝玉踉跄两步,腰间通灵宝玉应声而落,惊得满堂看客倒吸凉气。这出被称作《摔玉》的折子戏,在江南水磨腔里浸了百余年,至今仍在昆曲班子里传唱着。
**一、通灵玉坠地时**
清代嘉庆年间的戏折子《梨园旧录》记载,苏州昆班首演《红楼梦》时,伶人把通灵宝玉化作腰间一枚羊脂玉牌。当演到林妹妹也没有玉的关窍处,演员突然扯断玉牌金链,任其砸在青砖地面。台下老票友说,那声响脆得能惊动城隍庙里的判官笔。
这惊世一摔绝非戏班哗众取宠。原著第三回里,宝玉初见黛玉便问可也有玉没有,得知黛玉无玉,登时发作痴狂病,狠命摔那劳什子。脂砚斋在此处朱批:以玉试情,情至痴绝处,宁碎不求全。戏台上那声脆响,恰似敲碎了金玉良缘的虚妄。
**二、水袖翻飞见匠心**
光绪年间的昆曲名角杨小楼,在《菊部群英》中记下摔玉十八式的独门身段。要演活这癫狂公子,须得先甩水袖遮面,踉跄间玉坠脱手,待要俯身去拾,偏又念着黛玉垂泪模样,生生收住身形。这般矛盾情态,全凭演员脚尖轻点、袍角翻飞的微妙功夫。
越剧宗师徐玉兰另辟蹊径。1958年电影版《红楼梦》里,她设计的摔玉动作带着三分稚气七分痴情,玉坠落地后不是碎裂,而是骨碌碌滚向镜头,暗喻这段情缘终究要滚入万丈红尘。老观众说,当年影院里总伴着此起彼伏的啜泣声。
**三、碎玉声中听世情**
某年深秋在上海天蟾舞台,周信芳演罢《摔玉》,有票友捧着碎玉残片求签名。老生王吟秋却说:真懂戏的,该去城隍庙寻那些补玉匠人。原来旧时戏迷看完《摔玉》,必要将随身玉佩摔碎再请匠人金镶玉补,取破镜重圆之意。这般痴态,倒与戏中人两相映照。
苏州评弹名家蒋月泉晚年回忆,某次堂会演《宝玉哭灵》,说到玉碎香消时,座中某位军阀姨太太突然扯断颈间珍珠链。满地乱滚的珍珠里,不知藏着多少金玉其外的姻缘,多少求而不得的执念。
戏台方寸地,转眼百年身。当那枚通灵宝玉第无数次摔碎在氍毹之上,看客们依然会心头震颤。或许我们都在等一声玉碎,等那脆响惊醒繁华梦,照见自己心底最不敢示人的痴念。